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多是深刻而必需的人生哲理。这一般是汉族传统封建贵族所特有的家族传承标志之一。但实际上,家训在我国少数民族掌权社会也有着一席之地。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金朝。

家训在金朝不但有着一席之地,而且这席子还摆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从金太祖到金熙宗,金朝统治者无一不对家训文化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与重视。那么,作为少数民族掌权的金朝为何会如此推崇汉族而始的家训文化,他们的家训文化里又有些什么内容呢

一、金国家训,有何特殊之地?

1、强调个人修养

众所周知,古代君子最讲究修身养性,他们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就要先做到“修身齐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他们的信仰之一。因此,在金代家训中,告诫家族晚辈要谨言慎行、修养自身也是极为突出的一部分。

那么,金朝家训所强调的个人修养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呢?各位看官莫急,且听笔者缓缓道来。

首先,是忠。不可否认,这点是古代封建皇权社会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这是由统治者所决定的。而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封建君主制的本质没有改变。因此,在金朝,对“忠”的要求丝毫不弱于汉族——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要比后者更加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人对“忠”有多看重呢?重到一国之后徒单氏告诫自己族内子侄道:“皇帝以我故,乃推恩外家,当尽忠图报……毋借吾之贵,辄肆非违,以干国家常宪。”不可借我的身份显贵来为非作歹,为国家添麻烦。从这番话就可以看出来,金朝皇族外戚的野心细微,对皇帝的忠诚度极高。

不仅仅是皇族,金朝的普通百姓也将忠诚这一品质发挥到淋漓尽致。如房仲亨为其祖父撰写的墓碑记中就记载到:“尊敬佛老,以礼义廉耻、忠信、孝弟、为家诫,乃留言曰:吾愿子孙无辱于祖先也。”他以“忠信”作为家戒,甚至将其上升到“辱祖先”的地步——如此诫训,金人对于忠诚的看重程度不言而喻。

其次,是为孝。在古人看来:“不孝,则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是故为百行之本。”这也就大致解释了金人看重孝道的原因。金朝对孝的重视程度虽然比不上忠,却也不遑多让:他们可是将孝列入了“八行”之中。这对金人来说,就相当于汉人的三纲五常了。他们对孝的看重程度,可见一斑。而既然已经被列入“三纲五常”,自然也就成为金人了家训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再者,便是义。义也是古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而且包涵范围极广。它涵盖了“忠”(君臣大义),也包括了“孝”(亲子之义),甚至还有朋友,夫妻,师生之间各种各样深重的情感。是一个总体上的大要求,也是金人教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将良田分给兄弟一半的白全道,就作为“义”的代表为金人所津津乐道。如司户王伯就常常跟自己的部民说:“汝独不能效白公以礼治身,以义教子耶?”这句话放到现在,大意就是:你看看人家隔壁小白,你看看人家怎么教孩子的!嗯,大概就是每个人小时候所经受过的血泪史,但是这也正说明了金朝百姓对于“义”以及“以义教子”的看重。

不止百姓,皇族对“义”也很看重。如贞祐三年的刘炳所提出的十条建议中便有:“褒忠义以励臣节。”而这些建议也的确得到了执行。这一决策将金朝廷对义的态度展现淋漓尽致,也影响到了大部分金朝家庭。

2、强调节俭

勤俭持家也是金人家训中所常提到的,其实这点论来比较蹊跷。因为在古代,大家贵族子弟多不知晓“勤俭”之概念,像是贾宝玉之流。甚至节约被认为是一种“小家子气”。汉人贵族家训中虽常提到“俭以养德”,但所教授多为“持家”而不是“勤俭”。那么,汉族不以为意的“勤俭”之风缘何在金人家训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呢?凭四个字:居安思危。

金朝的社会等级其实是比较严格的,但“科举取官”,“捐银得位”等事还是让阶层具有了流动性。也正是因此,部分官员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其实是不稳固的。

再加上金朝时的社会时有动荡,哪怕是世袭贵族,也说不定哪天就会遭乱败落。这也就是说,在金朝,维持终身富贵绝不是易事,大部分家族对于世道无常的体会还是比较深的

再加上金朝皇族对“勤俭持家”这方面看的也比较重。比如大定二十四年时,与诸王巡视外地而令皇太子暂代朝政的世宗就说过:“农家种田,商人营财,但能不坠父业,即为克家子。”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不管家里是干什么的,只要不要胡闹把祖业败光,就是可以继承家业的子弟。那皇上都这么说了,那金人还不得赶紧把这一点加入家训中,从而教导子孙们全面贯彻皇帝的指示,要以俭为本,不得奢靡,从而达到可继承家业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希望子孙多读书

这点就不用多加叙述了。且不论在古人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单提这“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排行,都足以让人们“只读圣贤书”以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前程了。而金代虽为少数民族政权,在这点上却是与汉族无异的。毕竟,前文就说过,金朝选官举才亦为科举制,这就已经奠定了读书在金朝的地位——也就是说,奠定了读书在金朝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其他家训可能只是劝诫,要是实在不遵守,其实也没什么办法。但是读书,这是必须要干的。或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或临终留下遗言与成立家学,甚至有些大户人家会直接成书。

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读书具有其他大多家训所不具有的强迫性与权威性。也正是这份强迫,使得金时读书嗜学氛围颇为浓厚,而勤学上进,读书为本的观念也成为各家各族普遍所具有的重要家训之一,这各家各族里甚至包括了皇家。

笔者可不是说笑,要知道,这可是有史实记载的。相载,世宗曾令译经所翻译《诗》、《书》、《易》等多本书籍要求除皇族子弟外侍卫宫女等人皆需学习,更是曾对皇太子训诫道:“经籍之兴,其来久矣,垂教后世,无不尽善。”由此便可看出,皇族对子弟读书的重视与金朝读书风潮之甚了。

二、为什么金国的家训会得到如此大的重视

1、宗族的形成

上文曾说过,家训一般为汉人封建贵族阶级身份的标志,也就是说,家训相当于大家族所必备的自证身份之物。而作为少数民族的金在建朝以前,实则是没有大宗、贵族之类的概念的,那时候只有模糊的血缘纽带所构成的部落家族概念,虽也有阶级之分,但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认知。这个认知什么时候清晰化的呢?在成国之后。

金朝建国以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整个社会开始稳定化与系统化,这就使得金朝的宗族观念逐渐成型。开始有了贵族大家与普通人家的地位之别,而家训也正是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刚刚成为贵族的金朝上等阶级急需这样一个能够证明自己身份同时有效约束子弟们的东西,于是,家训就被他们紧紧握在了手中并将其捧到高处以自证身份,以划清与其他阶级的界限。

2、汉族儒家的影响

农耕民族虽没有强悍的战斗力,但其优越而系统的文化与传承体系一直为“野蛮”游牧民族所羡慕与追求。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在建国立朝后,必备的一个环节就是汉化,从元到清再到我们今天所说的金,无一例外。

金朝的成祖立宗印证了这一点,而更为明显的则是金朝对于儒学的推崇。历代皇帝多“通读《论语》”且命各县刊刻翻译儒家著作,兴办儒学,大修孔庙,甚至将孔子后代封为“衍圣公”。而金代家训的思想根源也正是来自于儒学,同时,汉族传统文化的家训在儒学中也具有着相当的地位。金人对于儒学的看重便自然而然的绵延至家训,使得后者也拥有了相当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越来越向中原家国同构王朝靠拢

这也是上文所提汉化的标志之一。在建朝之前,金人部落多相互独立,互相平等竞争。但在完颜女真开始部落合并后,这种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各部落之间开始现了统属关系。二者随着合并的发展逐渐转换,终于在建朝之时彻底完成

此时的女真已完全类似汉族王朝的集权制度,各家各族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控,而是握在了统治者、即皇帝的手中。至此,如何平衡国与家的关系成为金人所要面对的新问题,而家训则给了这个问题很好的答案。由此,家训便在金朝各家族内皆获得了较高的位置。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金人对于家训的看重虽是建朝后汉化与巩固政权民族政权的权宜之计,却也说明了家训制度的优越。连少数民族都能认识到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看重、继承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