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口碑巨好的迪士尼动漫电影《心灵奇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文末有资源)豆瓣评分8.9,在这样一个被“丧文化”笼罩的时代环境里,一下子击中大家的内心,治愈了很多焦虑、压抑的年轻人。

电影里的主角Gardner是一个资深爵士乐爱好者,不可避免,很多情节里都穿插了爵士乐。当然如果你是资深爵士迷的话,还能发现里面有很多爵士元素。比如主人公墙上贴着Nina Simone 、Duck Ellington等爵士乐大师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电影里主人公演出的酒吧logo,参考了现实中非常有名的爵士酒吧Blue Note。

爵士乐常用反传统的强弱拍变化营造自由的节奏,同时通过对调性音阶的使用达成情感烘托效果,营造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而乐手之间的配合交流,旋律并不会按照我们潜意识所认为的方向去发展。

这些都使得爵士乐听起来欢快、跳跃、自由,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

电影中为什么会选择爵士乐?因为爵士乐相对来说更加关注人的内心表达,爵士乐的精神与整个电影的内核是最为贴合的。

导演Pete Docter曾透露,其实在创作时,主人公也被设计过其他人设:比如其中有一个版本是一名追求名利的演员,但剧情无论怎么设计都不能让人满意。

这时候Pete Docter想到了自己喜欢的爵士乐。想起音乐家Herbie Hancock曾讲过的一个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Herbie Hancock和爵士大师Miles Davis一起在欧洲参加巡演。其中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演出,现场来了很多观众,演出正顺利进行时,他弹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和弦,错得非常离谱,当时就吓得失了魂,担心自己毁了整场音乐会。

然而Miles Davis一点都没有责怪他,简单吹了几个音,修正了那个错误。然后演出继续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erbie HancockHerbie Hancock没有被批评,他却因此困惑很久,思考很长时间后才突然顿悟到,原来这就是爵士的意义:把任何突发状况当作新发生的事,不论发生任何事,把它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这多么像我们的人生:把所有的不确定性变成即兴发挥。

爵士乐这种对古典的挑战,对传统的反叛、以及对自我本我的追求,也正是电影里所要表达的: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要像机械捍卫古典乐的教条主义者一样 ,被规则死死地框住,活在世俗的标准里。人类的火花往往就发生在这些不确定性上,发生在自我意识的觉醒里。

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爵士乐并不是第一种呼唤人类关注自我内心需求与表达的艺术形式。

在现当代艺术领域,很多作品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在于其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反叛”精神。脱离了传统艺术的桎梏后,加入了对人类内心的探索,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颤:原来艺术还能这么搞?

杜尚将商店买来的小便池取名为“泉”,寄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展出。他还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子,一度备受争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胡闹”的杜尚,会被后世称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其实很简单,他的价值就在于:把“个人”从传统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中解救了出来,让人类敢于思考、敢于正视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人成为了人。

“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杜尚”

舞蹈领域里也是同样。

与有着条条框框的古典舞比起来,现代舞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动作,并形成了独立的舞蹈体系。重要的是: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体验。

现代舞的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从小热爱跳舞,但是痛恨为了取悦男人,必须穿凸显女性曲线的固定服装;痛恨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

于是她立志要用身体真正表达情感,自由而快乐地舞蹈。最终,她创立了自由舞,打破传统舞蹈的束缚,第一个在舞台上披头赤脚表演,把自由揉进了舞动的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绘画、雕塑、话剧,我们会发现如今很多艺术形式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加重视人类的情感,重视真实的自我,更加人性化。

伊莎多拉·邓肯在追求自由舞蹈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现代舞的开创者。她仅仅只是听了心里的声音,坚持了自己真正的内心表达。结果改变了整个人类对舞蹈的认知。

这就是自我意识与内心声音的力量。

不要总被困于前人的理解,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在说什么。哪怕内心的声音很弱小、很平凡,甚至可能被别人看不起,也要坦然接纳,勇敢表达。

因为这样的声音是真实的,是最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就像在电影里,主人公Gardner以为自己内心的需求是演奏爵士乐,而同伴22初到人间,内心的需求是披萨、落叶、美妙的天空,却被主人公嘲笑和无视,一度变成了抑郁、自卑、无法接纳自己的幽灵。

可直到最后Gardner才发现,自己曾经的追求不过是世俗的光环,是虚无的泡泡,真正得到了,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满足。反而是22那些看似平凡的需求,却成了生命中最治愈的力量。

低欲望社会更需要聆听内心的需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低欲望社会”已经成为了当今媒体用来形容这个时代的一个高频用词。

一方面,一些人在拼命追求得到自以为想要的生活后,开始觉得空虚混沌,再也找不到可以刺激到自己,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的目标。

正如一直拼命想要得到一次演出机会的Gardner,在排除万难终于实现后,收获到的却是巨大的空虚和疑惑:就这?为啥和自己想象中的感觉不一样?接下来该追求什么?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个依然朝着世俗目标努力奔跑的你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世俗标准。包括你要好好学习,读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功成名就;包括你要赚很多钱,买车买房,穿戴名牌,身份显赫;也包括,你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并且作为人生的目标为之不懈奋斗。

这些外界的规则,从小到大,如影随形。远远超过我们内心的声音,成为了大多数人选择人生方向的标准与指南。

我们忙着去实现这些虚无的标准,然后在信息透明的时代,被“成功”者团团包围。并在与之对比中产生焦虑、恐慌,甚至可能像电影中的22一样,陷入无止境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然后对世界上的任何事,都丧失兴趣。

这都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都忘记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生命的价值,不是非要去创造什么价值,你的感受、你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价值。

就像寻找海洋的小鱼一样,忙不停地奔波、折腾,试图在某一天,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却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处在的水中,就是一直苦苦追求的海洋。

听听自己真实的心声吧。

也许你并没有那么在意升职加薪,没有那么在意名牌包包,甚至没有那么在意梦想。相比于这些,或许你更享受妈妈做的菜,享受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一次闲聊,享受早点回家听着音乐做晚饭的夜晚。

哪怕他们不值得发到朋友圈炫耀,也不应该否认为你带来的喜悦和充盈。又或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的观赏和感受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也是人生旅程的满满收获。

愿大家看了这部电影,也多多关注自己内心的“爵士乐”,看看自己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爵士乐。就是那些看起来平凡、不值得一提,在世俗角度上跟成功、幸福毫不相关,但是却能让自己真正感觉到快乐与自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