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从而使得修家谱一事成了家族的必做之事。只是,由于朝代更迭或者子嗣单薄等因素,很多家谱都遗失了。因此,为了延续家族的一些传统,现在的很多人都选择了重修家谱,其中,就有徐达的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后被封为了魏国公,并且,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其中,长女更是朱棣的妻子。若是没有朱棣后来的发难,徐氏一门的日子应该很好过,说不定明朝还会更加强大。

只是,朱允炆当了皇帝后开始削藩,且偏偏从力量最弱的藩王开始,给了朱棣反击的时间。甚至于,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当时因为给朱棣通风报信被朱允炆砍了。于是,在朱棣登基后,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至于,徐达其余后代的下落,文字上基本是无迹可寻的。

徐永德,家住现今的如东县。年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徐永泉家中,看到了一本清版家谱,并在此处找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因为,徐永德从小就听长辈说,他们徐家人是徐达的后代,以至于,在这本家谱中他找到了“证据”。

之后,徐永德经过一番研读,得知:自己是先祖“贵八公”的后裔,而“贵八公”是徐达的孙子,曾在朱允炆手下做过武官。不过,再往上溯源,就没有了线索。

徐达有四个儿子,“贵八公”属于哪一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靖难,贵八公为了躲难,经由苏州、昆山,一路来到了如皋。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徐氏后人在顺治八年,开始首修家谱。

到了民国十八年,徐氏后人又四修家谱,原本收藏于如东县档案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本《徐氏家谱》除了包含族训、族戒及族约外,还收录了《重修徐氏家谱原序》、《重修徐氏宗谱序》、《徐氏续谱原序》等内容。

当徐永德看到这本老家谱后,就醉心于研究自己的家族故事,开始有了重修徐氏家谱的念头。

事实上,想重修家谱的人并非徐永德一人。不过,修家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很多精力去弄清楚同氏祖辈的“前世今生”,不但耗费财力,更多的还是人力。最终,只有徐永德坚持了下来。徐永德本是一名初中老师,退休后,他就专心于此事。

那时,徐永德虽然已年过六十,但自从心中有了这个目标后就开始为之努力。而且,为了有充足的费用支持,徐永德还跑到了江南的一家毛纺厂打工。当工厂老板得知徐永德的想法后很是支持他,使他可以利用工作的机会,前往一些地方档案馆查看、收集相关资料。

当时的徐永德,为了弄清楚某一支系的传人,路途奔波都是常态。这其中,收集族人的信息,他们的姓名、出生年月及职业,都是最基本的工作。后来,通过徐永德的不懈努力,新收录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上千人。

除此之外,徐永德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追溯徐氏的历史。

徐氏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人,在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中,有不少以封地或官职做了自己的姓。当年,伯益帮着大禹治水立了大功,于是,他的儿子若木成了徐国的国君,经历三十二世。徐国就是以如今泗县为中心,涵盖了江苏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的区域。

其实,徐永德这次编修的家谱,应该是徐氏家谱的第六次修订。更重要的是,徐永德还有撰文《六修家谱序》,长达12卷的家谱,不但收录了历次编修家谱的序,还在原来族训的基础上,又收录了他自己撰文的《徐氏家训》。

在徐永德看来,徐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是,一样有出现过不孝子孙,他希望家谱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人物信息的汇编,而是要让这浓缩于家谱中的徐家七百多年的历史以更好地姿态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家族文化中,除了家谱就是祠堂了。

曾供奉徐氏先人的祠堂,虽由于历史原因已不复存在了,但却不妨碍徐家人铭记那段历史,只要心中有着那份敬意,家族的精神就会永续。现今,贵八公的后人们以位于刘埠村的祠堂原址为中心,分布在如东县苴镇和掘港,其人数大概在3000——4000人。

徐永德身为一位退休老教师,为何要如此执着于修家谱呢?

他应是从族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家族的凝聚力,所以才想到要传承祖上优秀的品质。因此,在修好家谱后,徐永德将其免费送给了族人。在他看来,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承载,后代要本分做人,厚道做事,这样家族的延续,才会有它的价值。

参考资料:

【《弇州续稿·卷八十·中山王世家》、《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