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封建王朝之中,能擅于求谏、敢于纳谏的君臣,当首推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被历代王朝当成是明君与贤臣的典范。二人的关系笼罩在这种光环之下,其中的缘由必须要探究一番,而且在魏征死后,其墓碑还被毁掉,背后更透露出李世民与他的复杂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旧属,为何在李世民当政后,能被如此重用呢?李世民为何偏偏选中魏征来做这个头号谏官?若将魏征与李世民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能发现一些非同寻常的因素,魏征的脱颖而出并非偶然,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历来也充满了重重假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继位后拉拢原东宫属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秦王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的继承权。随后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君临天下的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帝位来得不合法,也不符合伦理道德。所以他让人修撰国史,让天下人认识到自己的正统性,同时也为减轻自己弑兄逼父的心理压力。随后李世民为了缓和即位之初的复杂形势,对原东宫李建成部大肆重用,原东宫太子洗马魏征,也是在此时青云直上。那么为何李世民对待东宫旧部,没有像对其兄弟子侄那样赶尽杀绝呢?当真是因为李世民知人善任爱惜人才?答案没那么简单,因为一些原因,李世民必须要对东宫与齐王府部属,采取安抚怀柔措施。

东宫从党反叛震动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为了争夺权力,在国内拉拢朋党明争暗斗,当时山东一带的势力,被李建成收拢,在当地豢养死士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李世民同样在山东开文学馆招贤纳士,还派部下张亮到山东招纳山东豪杰,欲以此削弱李建成的影响力。后来李世民在争夺战中胜出,李建成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薛万彻等东宫旧属,带着大批将士逃到了山东以图东山再起。接着早就与李建成“眉来眼去”的幽州都督李瑗,也起兵对抗李世民,天节将军李艺,与李建成相交莫逆,同样在泾州作反。这些反叛事件,对李世民有着很大的震动,促使他必须着手处理,原东宫与齐王府的从党,而且他也意识到,仅仅靠杀戮并不是上策,也不能解决此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位之初的复杂局势

李世民即位之初,唐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与全国经济凋敝引发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有学者曾研究称,从三国到唐初,关中地区普遍比较干旱,以致于百姓收成锐减饥民遍地。梁师都等割据势力,也未彻底被消灭,李建成的旧党更是散布各地,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大患。而且河北与山东等地的矛盾更加尖锐,隐藏在两地的反唐势力蠢蠢欲动,时刻威胁着李唐的统治。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之下,若李世民对东宫、齐王府大肆清洗,势必会加剧各地的矛盾,使本来就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动荡。在外东北地区高丽人对辽东虎视眈眈,西北突厥人与吐谷浑,更是屡次犯边,《资治通鉴》记载梁师都,勾结突厥人骚扰泾州,以致于“进军至武功,京城戒严”。但当时李世民深知,他未坐稳皇位,还没有到与突厥人正面硬“刚”时候,不具备与突厥人大规模作战的条件。

破局的关键在于山东问题

在此复杂的情况之下,李世民必须要先处理好西北问题,将关中经略牢固,而后方可挥师东进,去解决辽东高丽人的问题。而若要破西北难局,又必须依赖于山东问题的解决,一环扣一环,李世民需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安抚山东,才能达到稳定关中,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而东宫旧属魏征幸而未死,并非是因为李世民善于纳谏,而是与山东问题紧密相关。在隋唐时期,山东有两大关乎王朝兴衰的集团,即士族集团与豪杰集团。陈寅恪先生就曾评价,说山东士族是一群擅战斗与耕种,有严密组织的集团,历来是各方政治势力的拉拢对象,在唐初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自从宇文泰立关中为本位,到隋炀帝定都洛阳兴修运河,山东的地位与重要性便愈发凸显,关乎到了王朝的兴衰命运。

李世民对山东崇慕又疑惧

李世民在隋末南征北战,见识过山东势力的厉害,一直对其有疑惧心理。特别是在皇位争夺战之中,李世民看到了山东的重要作用,与李建成都极力拉拢山东势力。同时李渊也对山东势力心存疑惧,李世民利用此特点,以山东问题攻击李建成,而自己则“常论山东人物”,能看成出李世民对山东集团,又崇慕又疑惧的心态。早在南北朝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就矛盾不断,虽然最后关陇集团胜出,但在地理与文化上,都是山东集团占优势。所以关陇集团得势之后,对山东集团极力压制。那么山东集团,便与原先的反隋势力结合,加剧了山东一带的动荡局势,影响李唐王朝对西北的经略战略。所以李世民必须要消除山东集团,对朝廷集权的离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豪杰集团的“代言人”魏征

最能牵制山东士族集团的势力,就是山东豪杰了,他们由隋末各农民义军头领组成,与山东士族有着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如果充分利用两方势力的矛盾,令他们互为牵制,那么就能取得山东的暂时安稳。魏征便是山东豪杰的关键人物之一,无论是瓦岗寨起义,还是东宫的上层集团,都不缺魏征的身影,这种身份既是东宫集团的代言人,也是完美的山东豪杰联络人。所以如果李世民杀掉魏征,势必会导致这两大势力的不安与反对,也失去了山东豪杰集团这个大助力,到时候山东问题便更加无法解决。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背后的复杂原因,就是与山东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李世民非常需要魏征这个“工具人”,来稳定山东局势。

魏征维护山东集团利益

魏征在山东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旧唐书》记载魏征随李密降唐之后,久不见知就“自请安辑山东”,随后发一书就让李世勣与窦建德部下,接连归降了李唐。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魏征安抚河北,他一到磁州,就释放了东宫与齐王府的两名罪人,还多次前往山东,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极力保护山东集团的精英人物。可以说魏征是山东豪杰集团,在朝廷的代言人。魏征多次同李世民讲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徭役不息,要求李世民引以为鉴。这句话很有深意,因为隋朝灭亡与重役山东、征高丽有关,一旦唐朝对高丽开战,那么山东的徭役势必会增加,这是山东集团不愿意看到的事。魏征还坚决反对李世民泰山封禅,理由是“伊洛以东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道路萧条进退艰阻。”然而事实是山东集团,不愿意关陇集团过早染指山东罢了。

李世民大事专断独行

而且为了扩大山东集团在朝廷中的实力,取得一部分关陇集团成员的支持,魏征还举荐了侯君集、杜正伦、诸遂良等人,使得他们深受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对魏征的心理也很清楚,看到了他背后有山东集团做后盾,而自己刚刚继位,迫切需要协调各方势力,所以在魏征屡次直言进谏,让自己下不来台之时,还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魏征的进谏直言,还能抬高李世民的声威,但在一些大事上,李世民都是专断独行,不会接受魏征的意见,例如选定皇位继承人,在高昌设立州县的问题上,虽然魏征意见与声音都很大,但李世民却未加理会。

魏征高明保全自身

李世民执政前期与中后期,风格可谓是判若两人,对旧臣的疑心越来越重,魏征当然知晓,所以在自己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等人,接连遭到罢黜伏诛之后,也采取了一些保全自己的措施,史载魏征:“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把自己的谏诤与奏折,编辑成册给史官诸遂良看。如果李世民像对待侯君集、杜正伦一样处理魏征,有这魏征的记录册子存世,李世民就要三思而行了,这正是魏征的高明之处。魏征看到了李世民内心的疑惧与残忍,也看到了李世民的伪装,迫切想掩饰自己弑兄逼父的行为。所以李世民在执政后期愈发喜爱玩弄权术,在意自己的名声,多次亲自翻看起居注,作为一名帝王,如此在意历史的评价,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恐不多见。

尾声

在李世民功成志满,与解除了山东集团威胁之后,就杀掉了侯君集,罢黜贬掉了杜正伦与李世勣,还在魏征死后“踣所撰碑”,毁掉了魏征的墓碑。到了此时我们看出了,李世民与魏征君臣关系的“真面目”了。而且李世民也并非在侯君集被诛,杜正伦被罢黜之后,才怀疑魏征是其朋党,而是一直在观察,不过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始终没有合适的机会收拾魏征,而一直选择隐忍不发罢了。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假象,主要就是受山东势力关系的影响,李世民在动荡的局势下继承皇位,他必须扫灭李建成残部势力,又必须笼络山东豪杰,对付山东的士族集团,达到稳固关中的目的,为东进高丽提供条件。所以魏征以关键人物踏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专断的李世民,本来就无法容忍山东集团与魏征,对自己的制约,所以在解决各大棘手问题之后,李世民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魏征真实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