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凡是什么?平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默默无闻于这吵杂人间,没有人知道你来自何处,也无人清楚你将要去往何方,你的过去、你的一切都会湮没在万千人生中,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关注。即便你的家族里曾有过震惊世界的大人物,那也与你无关,因为你只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就像周氏后人。

众所周知,周总理本人并无后代,但他有两个兄弟,有周氏亲属,那么这些同他血脉相亲的周家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01,周恩溥后人:隐在民间,低调平凡

周恩溥是周总理大弟,未与哥哥一样加入革命,而是跟着伯父在东北、山东等地谋生。1945年,国民政府抓捕周恩溥,企图从他的口中逼问出周总理的下落,但周恩溥咬牙不言,触怒敌人,命丧国民政府之手

周恩溥只有一个儿子,叫周荣庆。1950年,因母亲王兰芳工作调动,周荣庆与母亲来到北京,见到了伯父周总理。王兰芳在战争中受过伤,身体不佳,周总理很担心她的健康问题,便劝王兰芳与同样受过严重伤病的小弟周恩寿提前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一个问题是,如果王兰芳提前退休的话,她就无法拿到正常的退休工资,一家人的生活便失去了保障。对此,周总理想出一个办法,即他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50元给王兰芳,又拿了100块给小弟周恩寿,充当资助费。

同时,周总理曾认真叮嘱小一辈,告诉他们谁也不能动用此两样钱,因为是给他们爸爸和妈妈用的,小辈如想花钱,只能自己赚取。

周总理的资助,一直持续到王兰芳去世为止。侄子周荣庆则在长成后去到北京志愿军医院,当了一名宣传文化干事

1953年国家机关开始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周总理劝周荣庆做一个表率,周荣庆听从伯父建议,于1957年带着全家去了河南汲县一所卫生学校工作。他的母亲王兰芳同样跟着他去到了河南

不久,周荣庆工作调动,又去了焦作一座钢铁厂。恰是在这里,周荣庆结识了自未来的妻子晋菊清,两人就此定居焦作,再没离开过这座小城

在晋菊清的印象中,周荣庆是非常低调的一个人,两个人交往半年有余,她才在别人口中得知周荣庆的"真实身份"。当然,晋菊清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她没有如同某些女孩一样,觉得是"天上掉馅饼"的幸运,而是跑去当面质问周荣庆为什么骗自己,又说自己高攀不上周荣庆。

周荣庆急了,脱口而出一句:"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我们家就是一普通人家,不信你就去问问我妈妈!"

就这样,在王兰芳的支持下,农民家庭出身的晋菊清嫁给了看上去家世"特别",实际上平凡普通的周荣庆。婚后,晋菊清与周荣庆生了两子一女,生活平静又幸福

1968年,身为周家媳妇的晋菊清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伯父周总理。她是和自己的婆婆一起乘坐火车,千里迢迢赶赴北京

邓颖超亲自在中南海大门迎接她们婆媳二人,并热情称赞晋菊清的小儿子十分可爱,让晋菊清心内的紧张稍稍减少。

周总理对待她们的态度同样和蔼,没有半分上位者的威严。在周总理的提议中,周荣庆的儿女们自此改名为:志勇、志虹和志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菊清(右)

1975年王兰芳去世,消息传至北京,邓颖超亲自回复他们:葬礼从简。1976年,周家大家长周总理病故,周荣庆和晋菊清非常难过,但因当时局势紧张,他们在邓颖超的阻止下,未能亲自前往北京送伯父最后一行,成为了二人心中长久的遗憾。

1992年周荣庆因病故去,不久邓颖超亦告别人世。这一回,晋菊清带着丈夫的遗憾,与孩子们和周家亲属一起遵循邓颖超遗愿,将她的骨灰撒入了海河中。她从北京带了九件周总理的遗物回焦作,可晋菊清只留下一件蓝色大衣当作纪念,其余尽数捐赠给周总理故居。

她的长子是周志勇,所住楼房是1998年拆迁安置房,非常简陋,只有98平方,但他却说,相较于母亲所住分配房,他已经足够幸运了。他母亲那里只有公共场所和石棉瓦搭建的小厨房,生活十分不方便。

可晋菊清拒绝了儿子想要接她同住的提议,坚持一人独居,并在附近找了一份看自行车的活计,赚取微薄薪资补贴家用。

周志勇在城管大队当支队长,焦作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因为他不是网络上流传的那种胡作非为的城管,反而十分体谅商贩的辛苦,偶尔遇到恶劣天气,会主动帮商贩们看顾他们的摊位,所以商贩们亦能理解周志勇的工作,愿意无条件配合他。

周志勇的妻子在一家日杂公司打工,二人生有一女儿,无固定工作。

周志勇的妹妹周志虹、弟弟周志军,各自成家立业,也没有固定工作。不过周志虹和周志军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同他们的丈夫、妻子一同努力打工,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周志虹的儿子从技校毕业后,进入焦作一家轮胎厂打工。周志军的女儿则埋首学业,亦无经济来源。

谁能想到,身为周总理的直系亲属后代,周恩溥一脉11个后人,除却早逝的周荣庆,竟只有一人拥有正式工作,其余人仅靠打工、做生意来赚取生活费用。可哪怕如此,他们依然从未想过利用周总理的特权为自己谋取什么。

周志勇说,他会一直记着上辈们的教诲,并把这些道理再教授给他的子女们。诚如周志勇所言,他和他的一家确实如当年周总理所愿,至今隐匿在普通群众间当着普通老百姓,过着平凡低调的"隐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溥

02,周恩寿后人:普通百姓,老老实实

周恩寿是周总理的小弟,1924年加入青年团,成为共党地下宣传员,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与林等人为同学。1928年,周恩寿前往吉林读书,更名同宇。后几经周折,在天津以生意为名,暗中为共产党提供经费、药物等。

建国以后,他在兄嫂的建议下,进入华北革命大学深造。1950年担任北京钢铁局科长等职务。1963年,周恩寿胃溃疡加重,周总理特地把他与大弟媳妇王兰芳叫到西花厅劝他们退休休养,并许诺自己来承担二人及亲属生活费用。

周恩寿

要知道,与周恩溥只有一个儿子不同,周恩寿和妻子王士琴一共生下六名子女,即便他不退休,以当时他的微薄工资来说,也很难养活一家大小。不过,周恩寿明白哥哥苦心,咬牙答应了他的提议。事后,周总理果然每月给予周恩寿100元生活费,并把他的大女儿周秉德等人接到中南海亲自照顾。

周恩寿病故于1985年。他的长女周秉德深受伯父周总理的影响,多年以来一直淡泊名利,过着平凡的"普通人生活"。因她是周氏小辈中与周总理关系最亲近的一位,故而常常有人会询问她有关周总理的往事。

可即便如此,周秉德亦未想过要用伯父的名字来换取什么,她居住在北京普通小区,和无数中国老人一样,平凡安静地享受着晚年生活。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从事文化工作,小儿子定居温哥华,从事电脑相关职业。

周秉德

周恩寿的大儿子叫周秉钧,1961年入伍,随后加入广州空军部队,当了一名飞行员,自此再未离开这座繁华的广东省会。他的生活一样低调,秉承先辈遗愿,始终致力于祖国建设。

周秉宜排行第三,因年幼时曾与周总理、邓颖超夫妇同住一段时间,所以长大后的她投身到和伯伯周总理思想相关工作中,为研究、宣传周总理思想付出一份贡献。

周秉华是周恩寿第四个孩子,他在1965年入伍成为通信兵,此后听从上级安排,当过排版、铸字等基层工人。2006年退休后,获上级"留任"准许,继续担任图书市场监管人员。

周秉钧

他的弟弟叫周秉和,名字是周总理亲自取的。对此,周秉和非常骄傲,常常说自己的名字寄托了伯父对祖国未来的希冀。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伯伯的期望,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后去到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工作单位。退休后,闲不住的周秉和又成为了中国知青网的理事长。

周秉德

周秉建是周恩寿最小的孩子,甚得周总理关心。她16岁前往内蒙古下乡工作,1975年考入内蒙古大学,学蒙古语专业。此后周秉建一直留在那片广阔又偏远的天地,为这里的人民付出辛劳。同时,她也是周总理直系亲属中鲜少可见的政府职员。

和周恩溥一脉,一家只1人拥有正式工作的低调、清贫境遇截然相反,周恩寿的六名子女及后代的生活境况明显更好一点,但他们所达成的成就皆是由他们自己奋斗而来的,他们同样谨记昔年伯伯周总理为周家制定的家规,从不依靠先辈余荫,自力更生、老老实实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周秉建

03,周氏旁系后人:周家家规,始终谨记

在周总理亲属后代中,还有两位曾得到公众关注。

其一叫周尔均,他的父亲是周总理的堂弟。1946年,在高邮中学完成学业的他因没钱继续读书,只得同兄长前往上海投靠伯父周总理,随后加入解放军。建国初期,周尔均跟随刘邓大军留在西南地区后勤部工作。

在那里,他结识了自己未来的夫人邓在军。由于周尔均一贯低调的表现,邓在军直至离开重庆前往北京前,才在周总理的许可下,得知了自己恋人同周总理的亲属关系。

后来,周总理与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了邓在军。邓在军说,她一直记得周总理对她的叮嘱,不把丈夫伯伯的关系掺杂到她和周尔均的爱情、生活、工作当中,哪怕遇见再大困难,能自己解决就尽量自己解决。

对于周尔均、邓在军而言,周总理是他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指引者之一,他们会一直记住周家家训,绝不动任何依靠总理名声、地位为自己谋取福利的心思,而是坚持走在普通人的道路上,当一名普通人。

其二则是周晓芳。她的曾祖父叫周嵩尧,是周总理的伯父,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过往,曾在中央文史馆工作。周晓芳出生在1963年的北京,周总理得知她降临世间的消息,曾给她的父亲封了一个40元的红包。因她父亲工作原因,小时候的周晓芳常常进入和平宾馆东院玩耍,但几乎无人知晓他们家的"身份"。

中学毕业,周晓芳进入一家合资酒店工作,从最普通的员工一直当到销售总监,20年的时间,她从未与旁人说起自己的家事。

上个世纪90年代,将近而立的周晓芳前往美国,一边在夏威夷大学读书,一边打零工。后来的周晓芳主要从事中美文化交流相关工作,并和自己的丈夫在夏威夷成立了周总理和平研究院。

周晓芳说,她很意外周总理的知名度在海外居然如此高。在周总理生平研究所成立最初,夏威夷的州长告诉她,周总理是他的偶像。还有一位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眼含热泪地握着周晓芳的手,向她讲述了自己家同周总理的渊源,至今感谢周总理在动荡时期时的"救命之恩"。

对周晓芳而言,她会一生遵循周总理为周家制定下的家规,同时让世界更多人知晓和了解周总理的一生。

从周家人的身上,似乎能看到一种难能可贵的家族精神,它来自周家人的骨血,由周总理将它挖掘出来,永久印刻在周氏子孙的心中,再由周家后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正如老话所言,先辈们的余荫是后代子孙生命里"特殊"的颜色,却从来不是主要色调。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决定,而非仗着前人种树,赖在树荫底下无所事事,不是吗?

同时,周家后人的平凡和低调,也让世人再一次感受到了那位老人的睿智和清正廉洁,而这些正是我们一生皆要学习和坚持的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