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石志奇功,壮志长虹。怒看海峡走蛇虫。誓扫妖氛还国土,金马台澎!瞧瞧这首词多霸气啊,颇有伟人风度。

作词之人,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和尚到名将,经历大小战争数百场。晚年也曾指挥过1979年对越反击战,成功粉碎越南野心,打脸"苏联"。

然而战后,却遭受了非议颇多。然而在笔者看来,对于越战中许将军的表现,所有非议,不过是不明时势,不识全局。究其原因,当了解了为什么非议,再分析情况,就可清晰认知。

1、 从对越反击战背景看将军建功几何

看战争得失,"得失得失",有失即有所得。许多人都认为,这句话太过功利。其实这不过是今人以今天的环境所想所得,这就是对历史最大的不敬。

这句话并不功利,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坦途大道。所有的来路,都是前人先辈用鲜血开道的。所以要看得失,一定要基于当时的背景来看。

就拿对越反击战来说,当时正值美苏争霸的严峻时刻。苏联对我们的意义,只存在曾经那短暂时间中的"为师为友"时期。

此后,苏联与我国的关系屡屡降至冰点。在世界格局上,中国的生存环境,不断被挤压。

又因为美国在南越被越南政府击败,而彼时的苏联依靠着强大的石油资源,不断输出开始了此消彼长的强势之路,走向了扩张。

依附于苏联的越南,更显狂妄自大。"宰相门前三品官"大概就是这一时期的最佳写照。而中国,如何在这样的掎角之势下,得以保全,就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

伟人曾有一句话,在如今依旧有着深刻意义,他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正值被夹击之下,十年动荡发展停滞,新兵"未见血"军事素养欠缺的时代。我们还能够依着某些国家的私心,甘当蜷缩角落的"病夫"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这样是完全忽视国家存亡的。于是,我们就成了越南政府眼中,背叛阵营的"叛徒"。

可是他们似乎忘了,60年代美越战争,谁才是他的师父;再往前,越南抗法战争,是谁帮了他们一把取得真正独立。

因为所谓援助,甘愿与勃列日涅夫"臭气相投",对我们形成犄角之势的是他们;多次对北进野心毫不遮掩,自诩"南越继承人""南天中华"的还是他们。

所以,与美国对接,正值改革开放筹谋之际,中国更需要一个破局的机会。这个机会,将会为中国百年发展大计,作最好的"开门红"。

而这个破局的机会,就是南边刚刚入侵柬埔寨,妄想建立印支联邦的越南。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打痛他们,还要狠狠地给苏联来上一巴掌,这就是背景。

1979年2月17日,对越反击战打响,南北一同进入战时状态,在南下越南的同时,更要提有可能来自苏联远东的威胁。

当时,由杨得志将军指挥西线,许世友将军指挥东线。战争的重心,都在东线。历时28天的战争,我军控制了越北重镇,直逼河内。

吓得黎笋政府直接来了场"全民动员",沦为国际笑柄,成功被我军"爆炒梨笋"。如今的我们看上去,这是一场伤亡惨重的战争。

然而当时我国领导人根据美国的情报,得知了苏联在远东兵力的空虚,我们不仅仅要速胜,还要趁机打出威风,磨炼军人的军事素养。因此,这一战不得不打,也是那个时间不得不打。

而越南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当我们逼近河内之后,为留最后的脸面,我们开始了撤兵回国。而气不过的越南,回到越北又开始了频繁动作,并开始了两山轮战。

要知道,对越反击战前,他们一边入侵柬埔寨,一边挑衅中国。工业发展停滞,所有的国力都用在军事开支上,对于一国来说,这就是一个死局。

没有穷兵黩武的身板,却有一颗穷兵黩武的心。许世友将军指挥东线深入越南,一路实行的"焦土政策",促使"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越南"记痛"。

这一战,我们虽有不足,但不能由许世友将军一人承担。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如心使臂,如臂使指的指挥贯彻,显然很难做到。

而这一战在军事上更深远的影响,还来自于战后我军全面恢复军阶、军衔制,强化军事院校军事素养,逐渐认识到协同作战、特种作战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缺陷。

认识到武器装备对现代化战争的巨大影响,开始重视新装备、新战法的研究,逐渐弱化了"精神原子弹"的作用。

从整体上,推进了我军现代化。而不是网上流传的,海湾战争惊醒中国领导人,更多的,是惊醒了在中越战争时期长大的新一代军迷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是这一战,让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强国扼杀于未发,而越南自身的经济,也停滞十几年。

从长远上看,越南称霸东南亚"梦碎",此后在1985年人均收入不足100美元,公认的世界穷国之一。而此后的苏联,早已身陷"帝国坟场"阿富汗而不能自拔。

最终,钢铁的苏联坍塌,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迎来了巨龙腾飞。而南边的越南,近年来因为西化,而差点被忽悠瘸,那是常态。可以说,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足可见许将军军功几何了。

2、 从东西线对比看非议是为何

将军有此战功,明眼人纵观全局都不可否认,那为何还要遭受非议?其实一直以来网上流传的说法,无外乎是因为许世友将军指挥的东线,伤亡惨重。

另外又从战后对两线将领的职位调动,联想猜测。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猜测,实在是无视对越反击战的深远影响。

而一生征战四方,可谓是有"伏波将军"之功的许世友将军,也不该徒遭非议。先来看看西线战场,其实杨得志将军指挥西线作战,也只有几天时间。

起先,西线战场是由孟良崮战役中大放异彩的王必成准备作战的。然而后来因为一次调动,而导致王必成离开作战指挥位置,西线总指挥转而由杨得志担任。

此后王必成离开昆明赶赴武汉接受调任,让人没想到的是,杨得志将军在攻取甘塘大战在即(2月20日)的时候,竟然胃病复发,并出现急性左心衰,血压很低,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被送往北京住进解放军301医院治疗。此后昆明军区司令员一职遂由副司令员张铚秀代理,一直到自卫反击战结束。

这样看来,西线的成果,有准备作战的王必成的功劳,也有杨得志临时调遣而来的初期部署,最后的指挥,更多是属于张铚秀等昆明军区老将的功劳。

所以,若以战后的职位调动,来看杨得志与许世友两位将军的功劳,显然太过偏颇。

并且被拿来比较的西线与东线,也并没有相去甚远,反而是东线抗压最大,是敌我部署的重心。

由于战场面积大,规模大,面对连年征战的越军,与我军十多年未见血的多数新兵相比,显然还要难度更高。

在这一场战争中,东线虽然伤亡跟西线相比,更加惨重。但同时歼敌数量也更多。与西线相比,东线歼敌是西线的2.46倍,伤亡是1.97倍。

在战争之世,这显然还是比较正常的数据。根本上无可非议。有人可能觉得,难道不是因为西线以少数兵力,战胜多数敌军?

这显然是低估军事素养优异的越军了,连年战争的他们,全民皆兵,换下蓑衣就可穿上迷彩。这显然是经过十年动荡的中国,全军多是新兵所比不了的。

一个没有浴血沙场的军队,永远都是新兵连,不然只能够以经济去砸出一个又一个装备优良的军队去弥补。

一句话,在当时积贫积弱的我国来说,干啥都悲催。因此,当我们亲自了解到敌我交换比例的歼敌效率,就可看出。

那一战,所有人都不容易。相反,东线以1:1.65的交换比,还高过西线的1:1.34。等等这些数据,都可在我国的全军历史中找到。

因此,若从战果来看,许世友将军指挥的东线,明显不该遭受非议。除了战果,战略作用也是应该重视的一环。

上面笔者说过了对越反击战的"焦土政策",这其中,东线55军攻克越北重镇谅山,不仅使得越北的工业化不能保全,也在战略上威逼越南河内。

促使黎笋政府惊慌失措,在3月5日宣布实行全国动员。离战争开始,才刚刚半个月。人们非议许世友将军,更偏爱抬高杨得志将军,"捧一踩一",大概是许多无知者惯用的伎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之所以战后许世友将军没有像杨得志将军那样任总参谋长,而只是个军委常委。这其中,笔者也有多方猜测。

对越反击战之后,许世友将军已经75高龄,比许世友将军小6岁的杨得志将军,此后在军委任上做到了76岁退休。

许世友将军一生忠于革命,执行命令坚决,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个将军,战后是不是更该安度晚年了?要知道,许世友将军于1985年陨落,只剩5年了。

且许世友将军在战后,依旧没有离开军委决策圈。且许世友将军是9、10、11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样的层级去当总参谋长,显然还是降职了。

而许世友将军曾经也有任总参谋长的机会,可是却多次推辞。杨得志后来成为了第12届的政治局委员。这样看来,也就可分辨一二了。因此,在笔者看来,非议许世友将军,踩一捧一,大可不必。

3、 最好的功勋:不是在任,而是后世

从朝鲜战场灰溜溜回到美国的麦克阿瑟,曾经发表过一场著名演讲,他说: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

如何注解?所有的注解都不如用汉语一句诗更显内容深刻,那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如许世友在晚年告诉好友周德礼将军的,他说:"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

在这个国家,从来不缺争论,从来不设一言堂。一家之言,我们更可辩证看待。而许世友将军的功劳,我们更该辩证去看到。看历史,不看全局,不看后世,那一定是"白看"了。

1985年10月22日身患肝癌的许世友将军,在临死前请求国家对他实行土葬,要葬在母亲坟茔旁边,要死后尽孝。

为避免开土葬风气,小平同志批准了将军的请求,并规定特事特办,不可开追悼会不可立碑不可登报不可外传,而将军也成为了我国唯一被批准土葬的高级干部。

人们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么这位浴血沙场的名将,则以另一种方式,常伴母亲身边。生死毋忘生养,可称赤子,致敬许世友将军!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