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危机时期的西汉政权不利

汉武帝登基之后,经过了文、景二帝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努力之后,西汉王朝的内部政局已经稳定,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来了,人们也就内心没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别是文、景二帝对西汉诸侯王的削弱,由此使得西汉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有效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可以说汉武帝即位就是他展现自己雄心大志,并且将其付诸实践的美好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国防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此时的汉武帝更想改变,起初西汉流行的无为而治思想,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客观需要。

此时一位著名思想家便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董仲舒,西汉时期的著名大儒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新儒学就是这位思想家提出来的,他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实际上加入了诸多因素,比如法家、阴阳家等等,都成为了儒学理念的内核思想。

而董仲舒对新儒学的阐释,最重要的莫过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了,这种思想虽然将皇权直接提升到了天神的高度。

但是在突出皇权的神学色彩和不可侵犯之外,其实际上也对皇权做了一定的约束,这就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一旦王朝社会出现动乱,或者皇帝本人执政出现巨大失误,不顺从天意和民意的话,那么上天必然会收回他的皇权,找合适的人代替他。

这种思想,其实在汉宣帝时期影响非常大,因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比较严重,因此许多有实力且又不怀好意的贵族、大臣等等势力,便会因此为借口,想要取而代之。

这就使得西汉王朝的皇权备受压力,而西汉的灭亡就是因为王莽的篡权而直接导致的。

谶纬思想影响深刻

随着新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后期,逐渐流行起来的法家思想逐渐隐匿,其在董仲舒的揉捏之下,成功成为了儒学思想内核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随着汉武帝时期国内国外局面的变化,特别是内部政局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得西汉初期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也逐渐出现了改变,新儒学成为了应时代需要的全新统治思想。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最为突出的地方,除了将皇权提升到了天神的代理人之外,其还为皇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这其中必然有阴阳家的部分思想。

而独尊儒术之后,我们也会发现西汉人民以及上层统治者,更加重视对一种自然现象的重视。这就是在西汉后期开始流行起来的谶纬神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东汉时期达到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种基于“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上的谶纬神学景象,实际上对汉武帝以后的西汉意识形态,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比如汉昭帝在位时期,在地方社会就经常出现谶纬现象,并赋予其特殊的时代政治意义。

公元前78年,在当时的泰山地区就出现了一块大石碑,其出土之后,引来白色乌鸦的环绕,地上枯萎的柳树又活了起来。

而在地上树叶的形状来看,居然组成了“公孙病立”的字眼,这引发了当时学者的关注,他们通过这种现象断定,这是民间有人想要称帝的前兆,西汉王朝的气数已尽,命不久矣。可见谶纬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如此之深。

外戚专权局面的出现

众所周知,困扰东汉王朝整个统治时期的就是外戚和宦官,而关于外戚专权的现象,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对当时的政局也造成了重大影响。

比如汉武帝即位之前,其实整个西汉的政权就已经被窦氏掌握,窦太后更是权倾朝野和整个后宫。

而汉武帝也是在即位之后好久,才最终摆脱了外戚的影响,不过汉武帝时代结束之后,进入昭宣时期,外戚霍光成为了两朝的辅政者。

虽然霍光身为权臣,而且权倾朝野,但是他当时想要取代刘氏天下而自立的想法,还没有那么明显。不过其能够专权,也展现出了曾经的外戚专权现象又出现了。

汉宣帝以后外戚势力已经成为气候,甚至成为当时西汉朝堂的一个集团,与皇权分庭抗礼。

而此后的皇帝大多都是听从自己母后的意见的,因此外戚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可以说他们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优势地位。

王莽便是西汉外戚集团发展至鼎峰的代表,并且在篡权之后,彻底结束了西汉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