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林心如与霍建华在街头吵架的一幕被媒体拍到,并在网上引发热议。

当天晚上,两人穿着休闲,并排而行,一边走一边讨论着事情,后来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似乎突然发生了争执,还大喊:“干嘛啦”!。随后林心如一人离开,霍建华并没有追上去,自己买了水开车离开。当时还下着毛毛细雨,林心如一个人走在街上,后来坐在石墩上,有网友说看到她哭过,但是当时的背影确实让人感到伤心落寞。

虽然第二天林心如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她表示当时并未吵架,只是因为在讨论一些事,而意见不统一,才讨论的声音大了些。但是细心人随后发现林心如删除了她和霍建华拍的合照。同时网友在林心如的带货视频中也看到了她的疲惫和憔悴。

提到林心如与霍建华这对夫妇,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两位都是国内非常有名的艺人,献给观众许多经典的作品。两人十年的好友,变成家人。应该说婚姻的美满幸福不言而喻。

但是,明星也是普通人,婚姻中也会像许多平凡的夫妻一样,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吵架也是正常的。这正是婚姻的本来面目,从相识到相知,从恋爱到结婚,从发生矛盾到开始争吵,在此过程中,有的人走向分离,而有的人从争吵中发现问题,一起面对共同成长,彼此成就,在婚姻中让亲密关系真正走向融合。至于现实中林心如与霍建华这对夫妇是否能走到最后,我们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婚姻中,如何顺利通过各种磨难和考验,克里斯多福在他所著的《亲密关系》中对婚姻中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寻找到了婚姻背后争吵的根源。

克里斯多福在他所著的《亲密关系》中把亲密关系分为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绚丽期爱的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我们追求被人吸引或别人来作为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即使是我们的梦中的情人,所以,亲密关系总是会从浪漫激情的月晕阶段走向了矛盾重重的幻灭阶段。

有的人就此分开,成为一段失败的恋情,有的人开始寻求答案,探索争吵背后的原因,最终会走到内省的阶段,得到启示,使亲密关系走向融合。

所以,寻找婚姻争吵背后的真正的原因,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可能走出婚姻关系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梦中情人与现实的差距‍

爱献生: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小时候的时,当我们对异性感兴趣后,我们就会在心中塑造一个梦中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断给梦中情人提出要求和条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们不断增加的需求,尤其是小时候没被满足的需求。

实际上,这是我们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没被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了。其实这是把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

几米:热恋时在大树上狠狠刻下爱的记号,分手时再用力刮除那些褪色的誓言。

当一见钟情后,我们以为找到了这个人,于是浪漫激情的爱情故事开始演绎,但是世界上真的有一个人符合我们所有的幻想吗?事实总是令人失望的。于是,我们会退而求其次,开始对爱人实行改造计划。

正如夏丽和刘刚的相恋,夏丽觉得刘刚个子高长得帅,只是性格有时暴躁,她觉得可以在以后的相处中慢慢的改掉,或者自己也可以适应他。但是,经过两年的相处,刘刚的性格根本无法改掉,而自己也无法适应,于是,夏丽指责刘刚不够爱她,总是向她发脾气,刘刚抱怨夏丽没有包容心,性格自私,于是矛盾争吵开始了。最后两人还是分手了。

事实上,矛盾和争吵的是看见自己走向内省的开始,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走到下一阶段,得到自我成长的内省和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不断寻求认可和关注‍

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和冲突,往往是来自于彼此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或者没有被满足,或者满足的方式不对。

生活当中比比皆是,比如说男人回家可能会说:“你怎么什么家务都不干,你在家干嘛呢?一天就带个孩子,有什么累的?”然后女的可能会反击说:“你回来就只知道躺在沙发上;总是玩儿游戏;总是这么晚回来;你为什么不回我信息等等。”

其实这样的抱怨是在隐藏我们真实的需求,我们真实的需求会是什么呢?我希望你跟我分担家务;我希望你多陪陪我;我希望你能够及时的回应我。否则呢,我觉得你不够重视我、关注我、我会很伤心。

指责和抱怨,它本身是一种对对方的攻击,是在伤害对方,而它的背后就是对认可和关注的需求。

菲·贝利:最甜美的是爱情,最苦涩的也是爱情。

此时此刻我们想从对方身上得到是什么?真正原因不是他玩游戏或不干家务,而是他让我觉得我不够特别,我没有被关注。我希望他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通常我们觉得对方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却很难觉察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

所以,不论什么原因,都会造成我们的需求不被满足,伤害和争吵以及攻击就会在亲密关系中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不被满足后产生的偏差行为‍

简·尼尔森《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根据沮丧的不同程度做出偏差行为,书中总结了四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即四种偏差行为:
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权利斗争—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报复心理—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受到伤害。
自我放逐—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对情侣因为一方约会的迟到而争吵不休,也会因为生日被忘记或没有准备礼物而大发脾气,不论对方如何解释,另一方就是揪着不放,并且觉得小题大做。

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爱情不仅要求相爱,而且要求相互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实际上,揪着不放的原因真的不是小题大做,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真正的渴望是什么。也许真的不是迟到几分钟或一束生日的花朵,对方真正需要的是被重视和认可,一旦这种需求没被满足,就会产生偏差行为来应对,随之而来的就是错误的认知。

所以,偏差行为的存在导致了我们的错误观念,不断地寻求关注,希望在权力斗争中取得胜利,一旦不尽人意,就会展开报复,让对方同样受到伤害。

培根: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所以,我们并不是神,当矛盾大到不可调和无法解决的时候,有的人就会自我放弃,选择结束这段婚姻关系。但是总有的人选择勇敢的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实际上,每一次矛盾的发生就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只有我们深入这种关系中,看见与伴侣之间发生的事情,接受它的存在,然后寻找问题的根源,才能走出受害、迫害与拯救的无休止的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小结:‍

所以,婚姻中的每一次争吵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被满足的需求存在,只要我们看见它、了解它,我们才不会陷入表面的无休止的争吵中。

但是,找到自己的需求后,我们愿不愿意放弃这项需求。换句话说,我们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们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自我的所有需求。我们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面对的。

所以,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我们在婚姻中的争吵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才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