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汉名相开国元勋周勃,有一儿子也曾官拜丞相,那就是周亚夫。他擅于治兵领军,曾平定七国叛乱为王朝立下赫赫功劳。然而这名功勋彪炳的丞相,却没有获得善终,晚年在狱中绝食而死。当时西汉司法官廷尉,以周亚夫私藏盔甲,将其罪名定为谋反,最终周亚夫不堪受辱绝食而死。关于周亚夫一案,古往今来的读书人都在替他喊冤,认为这都是诬告。关于周亚夫的死因,已经有众多文章分析,在此不作赘述。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在西汉,为何私藏盔甲是有罪的呢?甚至会看成是谋反,这是何种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亚夫因私藏盔甲获罪

《汉书》关于周亚夫谋反案有记载:“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周亚夫称盔甲是作为丧葬品购买的,然而周亚夫儿子购买的盔甲,是官府兵工厂出产的正经作战盔甲,并不是什么丧葬用品。而且即使作为丧葬用品,随便买两件就已经足够,要知道一些亲王的陪葬盔甲,也只不过是寥寥数件,而周亚夫的儿子买了几百幅盔甲,作为陪葬品,这明显说不过去。怪不得审理的廷尉会讽刺:“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意思就是说周亚夫即使不在阳间谋反,也带到地府谋反。所以无论什么原因,周亚夫私藏盔甲是确有其事,他绝食而死也不算冤枉。因为在古代私藏盔甲是重罪,向来有“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说法。按照周亚夫私藏的盔甲数量,按律会满门抄斩,而不是处死他一个人那么简单了。

秦代对于盔甲的管制态度

其实在古代并非是每一个王朝都禁绝私人藏甲,主要管制的就是盔甲上的铁甲片,所以在铁盔甲尚未出现的春秋时期,官府并没有管制私人藏甲,甚至还能用盔甲来交罚款。《秦律十八種》有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六日到旬,赀一盾,旬,赀一甲。”意思说如果有人没有按照规定去服徭役,可交两幅铠甲作为罚款,迟到六天的人与十天的人,可交一面盾和一副铠甲免于责罚。在此能看出在秦代,并未管制盔甲,民间可自由制造收藏。铠甲可作为罚款,与其制造材料有关,青铜铠甲太重,只能用来做个头盔,所以秦代的盔甲大多都是皮甲。当时的古人并未养殖动物做甲,主要就是靠打猎得来的动物皮,最流行的即为犀皮甲。秦人当然不可能大批养殖犀牛,所以他们靠打猎得来的犀牛皮做盔甲,这是很难禁绝的,而且禁止百姓打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所以秦代并不禁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私藏盔甲有罪的朝代

到了汉代私人藏铁甲变为重罪,周亚夫的罪名便是私藏盔甲谋反。唐代也沿袭了汉代的制度,《唐律疏议》规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盔甲和弩到达一定的数额就是死罪。不过从唐代府兵制度来看,各府兵都要自备铠甲,所以士兵家中藏甲并不触犯律令,这条法令主要就是针对老百姓。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不仅仅官管制铁片盔甲,连各种牛皮、牛筋也成了管制对象,《全唐文》曾记载,张继业在弹劾其弟的奏章中,就是说其私藏兵甲图谋不轨。宋代沿用唐律,“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说法,就是指的唐宋时期,对于盔甲管制的情况。

以武立国的元朝,对于盔甲的管制可谓是空前严格,《元律》规定:“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下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私藏一副盔甲就是死罪,因为元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力不稳定,如果民间拥有大量盔甲,到时候起义作反,官军就难以镇压,到时候元朝的统治就更加岌岌可危了。到了明代规定稍微放松,民间私藏人马甲、火器之类的禁军器者,一件会受到八十杖的惩罚,虽然比之元朝有所宽宥,但在古代八十杖很容易把人打死,这也是不轻的惩罚。清代大多沿袭明制,关于盔甲的管制法令,也基本上与明相同。

王朝管制盔甲的原因

从西汉到清朝的两千年中,都是将私藏盔甲定为重罪,那么私藏盔甲的罪名为何这么大呢?一般人认为穿上盔甲,像“钢铁侠”一般厉害,甚至有人说一个身无的罪犯,寻常衙役都能将其擒获,而身穿重甲的人,恐怕要调动庞大的军队才能围剿成功,可见盔甲在古代的防护能力十分骇人,所以盔甲会被列入管制物品之中。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仅仅靠着一件盔甲,虽然能保护住自己,但同样也翻不起何种风浪,就是三五个身穿重甲的人,即使寻常官兵奈何不了,但他们这点人数也干不成什么事。毕竟古代盔甲再强,也不是斯塔克先生的钢铁战衣,上面泼上油再点火,里面的人就会变成铁板烧肉了。

片甲

复杂的制作工艺注定民间难以私造

古代对盔甲防范严格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盔甲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传统铁甲也有很多种,例如札甲、鳞甲、山文甲、锁子甲等等,而且无论哪一种盔甲,制作起来都很有难度,最简单的扎甲,普通铁匠也制造不出。一副盔甲需要很多铁片,例如宋代朝廷就曾规定,一副合格的步人甲,是由1825枚甲片组成,宋代步人甲是重步兵的装备,比较厚重,所以甲片也最多,但是纵是寻常的铁甲,也至少要1000枚甲片了。如果然一名民间铁匠,制造一副铠甲,打制一千枚甲片,这很明显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量。而且就算是做好了盔甲,头盔也是一般人制造不出来的,最简单的八瓣盔,民间铁匠也无法把握住精度,导致根本凑不成一个头盔。

此外甲片虽是盔甲的必备组成部分,但是还要用皮绳将它们穿起来,再用皮革包住边沿以防割伤,所以除了打铁匠外,还需要一名皮匠。无论是何种铁甲,里面都要穿上大量的软质衣物缓冲,那么这时候还需要一个裁缝来配合制造。最后一件盔甲并不是做完就不用管了,它还需要长期的维护保养,否则甲片会生锈,皮绳会断裂,里面的缓冲软衣也会发霉被虫蛀腐烂。在此能看出制作一副盔甲,需要一个系统的“生产线”,如果民间某一势力可造盔甲,背后定有一个庞大的运行“机器”,这个物力财力与人力,官方朝廷怎么能不防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盔甲的缺陷问题

此外一副铠甲重量大约有一百斤,平常时间定不会有士兵穿着到处走,急行军时期也不会穿厚甲,也会在战斗之时才穿铠甲,否则平常时间负重一百斤,体力都消耗在了穿甲上,到了关键战斗时期,还哪有力气应敌呢?盔甲穿戴的流程与时间,也是非常的复杂缓慢,等到一些突发情况,若是等穿好盔甲再打,战斗恐怕已经结束了。盔甲内部的软质缓冲衣物,大多都是一些棉袄,所以穿起来很热,加上外面的铁片密不透风无法及时散热,打起仗来恐怕里面也会“蒸桑拿”了,人们常说的“卸甲风”就是来于此处。许多将领如明代猛将常遇春,在打完仗后浑身被汗水湿透,迫不及待地脱掉铠甲,被冷风一吹就会得了“卸甲风”危及性命。

普通人私藏盔甲防身无用

因此一副铠甲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并不能随意穿在身上,复杂的制造工艺,也注定了无法通过寻常渠道购买,即使能买,以古代王朝的低下生产力来说,一副盔甲的价格也十分高昂,甚至在一些军中,只有将军才能有资格穿甲。一些“土豪”即使冒着危险买来了,放在家中也不能随便堆积,需要时常保养盔甲,而且穿在身上十分闷热沉重,这无疑是自己找罪受。若是说用来防身,家中比盔甲便宜有效的防身之物还有很多,花大价钱买来一个养护麻烦,还被官府禁止的盔甲防身,简直就是“铁憨憨”行为,一不小心被官府知晓,恐怕还会被安上一个谋逆的重罪,所以寻常人买盔甲,是十分没有理由的事。

尾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唐、元时期,私藏盔甲可被看作是谋反,而明、清两代则不会是看作谋反,罪名要小得多。因为这是武器打击力度逐渐进步的结果,从唐代到元代主力兵器都是冷兵器,作为战士的防护武器盔甲,就显得很有战术价值,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可说是矛与盾的对决。在冷兵器的巅峰时代宋朝,身着重盔的重步兵,甚至可以与“铁浮屠”打得有来有回。盔甲无论是作战还是其它战斗,都算得上是必备物品。明、清两代热武器获得广泛发展,成为战场上的“大杀器”,而任何盔甲在火器面前,基本上与一张白纸无异,所以就是民间私藏盔甲作反,也挡不住热武器的打击。与此同时,私藏与私造热武器,则变为了谋反重罪。随着时代与生产力的进步,古代盔甲也逐渐退出了战场,而盔甲则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现代的防弹衣,甚至是“tank”,其实都是与古代盔甲系出同源。

【参考资料:《唐律疏议》,《汉书》,《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