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熟悉我的读者可能都知道,我是个对所谓的教育新理念,和大部分教学创新,持谨(zhāng)慎(zuǐ)态(jiù)度(pēn)的人。

倒也不是因为我守旧。

而是实在看不得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大的作用。

所以我很少去看那些所谓的教育大咖的演讲。

不过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叫储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坦白地讲,我对储殷教授本人,并不能谈得上有多崇拜。

但是他的讲演,并不是站在精英层的角度,去做小概率事件的解读。

而是面对普通人,帮大伙在繁杂的信息流中,去伪存真。

或许这,才是值得更多人去借鉴的声音。

前段时间,他在某教育盛典上的演讲,可谓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上来就对那些鼓吹“生命教育”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流派教育的嘉宾,怼了个遍。

并且他在随后的演讲中,顺势揭开了教育新理念的遮羞布:

别人都会告诉你,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但是有没有人告诉你,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教育都是用来实现社会分层的?

我深以为然。

我不否认其他教育也很重要,但这些年所谓的新理念,大部分只不过是把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拿出来,强行加上“科学”两个字,再包装出一个名词,然后无限夸大它的重要性。

但是这些人却从来不提,这项细分教育,在中考和高考中,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说到这,你可能认为我是个唯分数论的拥护者。

但是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在应试教育被花式抨击了二十多年之后,清华北大没有摇号入学吧,复旦南开没有跟中专技校做学生交流吧。

学生的晋升通道,不还是只有考试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正如储殷教授所说的那样,感觉什么教育特别重要,然后就加上一门考试。

体育、音乐、美术加入中考,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用增加考试科目的方法,去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

这到底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在强行正确、掩耳盗铃?

从三十年前的素质教育,到十年前的快乐教育,再加上以此为土壤,孕育出的各种教育新理念。

似乎所有目标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减负。

似乎所有目的都在更正一个观点:能力大于学历。

但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校园内的减负,催生了急速膨胀的课外辅导市场。

是教育内涵的扩张,让家长成了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外辅导,正在让教育成为一分钱一分货的产业。

但即便如此,那些在农村的孩子们,也不见得买得起,甚至都不见得能买得到。

这不等于是让农村孩子的教育资源,被变相剥夺了吗。

当然了,城里的孩子,也不好过。

因为上不封顶的课外辅导,让他们还不如在学校里待到家长下班更轻松一些。

而搭进去人力、财力的家长,也同样在“职业家长”的路上渐行渐远。

数轮减负下来,等于是不仅没有人真正卸下了包袱,反而是让学生的负担更重之后,又“捎带着”进去了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教育鸡汤盛行之后,似乎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读大学并不是学生唯一的出路。

但是没有人会告诉你,读大学之外的每一条路,都布满了荆棘。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现在硕士找不到工作的,也一抓一大把。

但我劝你清醒。

因为硕士学历找不到工作,跟高中学历找不到工作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高中生眼里的好工作,可能压根就没入过本科生的眼,更别说硕士了。

如果这么说,你仍然觉得不能信服的话,那我再举个更直观的例子。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在一段演讲中说,“我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

你可能觉得这话听起来是挺舒坦,好像是中产没落了似的让人喜闻乐见。

但是别忘了,她自己是清华大学教授,她丈夫是著名哲学家周濂。

她的孩子就是再普通,也是一路从清华附小、清华附中这些普通人根本进不去的学校毕业的。

他们的普通,和普通人的普通,真的是一回事吗?

教育大概率决定了学历,而学历又大概率决定了你将来的收入到底是月入过万,还是三千出头。

这一切,从来都是通过教育后的应试考核来评判的。

你可以说,应试教育的弊端太多。

但是相比于人脉、相比于出身,甚至相比于资本来说,你还能找到比应试教育更公平的选材方法吗?

在北京的海淀,有着最激烈的考试竞争,被称为“考二代”。

因为这群学生的家长,本身就是通过考试改变的命运。

他们太清楚考试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了。

而那些劝人“重能力轻学历”,张嘴闭嘴都是梦想的人,就是在“用爱发电”。

我就不说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覆盖面极广的综合能力了。

就算是能力真的是最重要,又有谁,会去给一个光有能力没有学历的人一个展示机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三十多年前。

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教育比拼的还不是课堂以外的东西,只要拼命学,就能有机会。

虽然我也很反感“考试高于一切”的论调,但它至少没“骗”我们。

至少在把我们往教育的本质上指引,至少从老师到家长再到学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干嘛。

如果减负和教改不能真正地去正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压力,我想储殷教授说的“回到应试教育”,或许才是让教育更公平的方向。

因为作为家长,我是真的吃不透“生命教育”的真谛,更不想给孩子报1988的跳绳辅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