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宁桥基本保持着传统的建筑结构)

最老的“天桥”?想必有朋友看到标题,就会觉得没什么稀奇的,老北京的“天桥”不就是天桥吗——那片天坛至珠市口的老城区,那里曾是旧时天子前往天坛祭天的必经之地。

其实你错了,本文说的这个最老的天桥,并不是天坛北边的天桥,而是在什刹海边上的万宁桥。

(▲天坛北侧的天桥)

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听“我是胡同”来给大家聊聊这万宁桥——老北京最老的天桥的故事。

先说这万宁桥的位置。它在地安门北边、钟鼓楼南边的地安门外大街上,西侧紧挨着什刹海,桥下即是什刹海与玉河的连接河道。因为这个特殊的位置,所以也有人叫后门桥或海子桥。

天坛北边的天桥,是因为天子要经过才得名。那万宁桥怎么也叫天桥呢?同样道理,这也是天子要走的桥。那是元初忽必烈的时代,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今北京)为首都。彼时大都和草原上的上都,都是元朝的重要城池,忽必烈在两都之间往返,必走大都北侧通道,这万宁桥就是必经要道。

由于是天子要走的桥,所以元代有史料记载万宁桥时就叫“天桥”了。

这“天桥”并非传说中的历史故事,今天仍存;亦非围栏围起来的死文物,它是活着的建筑,至今仍然充当交通要道的实用功能,每天任由无数车辆辗压。

这听起来有些神奇,一座700多年历史的古桥,怎么能够适应现代化的交通压力呢?

万宁桥于元世祖1285年间建成,最初其实是木制的,后来才改成了石拱桥。

今天我们来到万宁桥,仔细看桥身,还是老件,石桥的很多结构还是完好的:

毕竟已有700年高龄,关于此桥的载重问题,确实引起过有关部门的关注。据说为了验证此桥是否能够经受得住现代城市交通的压力,还曾经做过实验,让数十辆满载重物的大卡车,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桥身上,发现桥梁的结构与框架并没有因此变化,不禁让人感叹古人建筑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宁桥上)

由上可以看出,万宁桥堪称建筑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除此之外,在历史文化的地位上,它也占有重要一席。

要讲它的地位,大家要先明白旧时的什刹海是怎么回事,你可别将它当作今天的游乐公园。

元大都的水利是由郭守敬主持的,这也是今天在积水潭的西北角为何要建郭守敬纪念馆的原因。郭守敬从西北方向引水入城,进入“积水潭”(彼时积水潭的概念,不仅包括今天的积水潭,还有东部的什刹海整个水域)。“积水潭”的水道沿皇城东侧玉河南下,连接通惠河,直达通州,从而彻底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个重要航段,实现了南方漕运直达都城,那么积水潭就成了大运河的终端码头,货物运输与贸易就异常火爆。

万宁桥就是什刹海水域与玉河连通之处,可谓水上要塞。南方来的货船,就是通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码头。

这里要插播一下“通惠河”的来历:据载,忽必烈对运河直通大都极为重视,头一年开始施工,等到第二年他自蒙古大草原避暑归来,穿过万宁桥时,就看见桥下舟楫往来,积水潭里则停泊着无数粮船,乐得合不拢嘴,就当即为新修的漕道起了个很吉利的名字:通惠河。这名字一直用到了今天。

(▲古今什刹海都是船只云集,只是旧时运货,今天则为游船了)

一首诗词可以形容旧时什刹海码头与万宁桥周边的繁华与意境:“地安门外赏荷时,教里虹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坐,酒阑人醉雨丝丝。”

万宁桥不仅是旧都最为富庶繁华的商埠区,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一个奇怪的物件——桥底下的怪兽

前来游览的朋友可能会关注到这个特殊的石件,就在桥下的河道边上:

(▲趴蝮,趴在河岸上)

那是一种怪兽,趴在河沿上。它的学名叫“趴蝮”。

趴蝮俗称避水兽,没人说得清它的样子。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中国传统建筑中,有很多会用到趴蝮的形象,主要是与水相关的地方,尤其是桥梁、河岸。像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的桥头也是一种趴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颐和园十七孔桥首的石兽,据说也是一种趴蝮)

为什么会用这种奇怪的形象呢?你可别小看它四不像,其实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只是相传因为触犯天条,而被贬下凡,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龙族护河有功,就按它的模样做成石雕置放于岸边。

趴蝮被寓意四方平安。由于它水性非常好,所以修桥之时,一般放于桥头或桥身。又由于这种形象嘴十分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也用作建筑物的排水口。

你看吧,只是一座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石桥,没想到背后却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地安门、什刹海、钟鼓楼一带,想必你也可能常去,不过你注意脚下这个700岁的古桥了吗?

(本号图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原创,严禁盗转。更多老北京精彩故事,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