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二月河有一篇文章,谈的是今天的节日“冬至”,他说,从小自己就不记得有冬至这个节日。可是后来他因为写作在整理清史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民俗,就去查了,结果大吃了一惊:

这原来是一个大节,有多大?
冬至大如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现在有一个作家二月河没有遇到过的更大的问题出现了——过节气氛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冬至不重要之外,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加偏好于西方文化的节日,比如这周的圣诞节显然更吸引孩子。还有之前的万圣节,每个大城市几乎都有很多年轻人,穿上形色各异的衣服、化着万圣节妆容在狂欢。其背后的原因,到底何在?

文化教育的重要再怎么强调都远远不够

现在的孩子,教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偶尔过过西方节日也是枯燥生活当中的一些乐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成长环境对于他的心智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习的,不是那些伟大先人的事迹,而是西方那些宗教传说里面的故事,那么等他长大之后,对于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没有感情。

我们小的时候,在听见孟母三迁的故事的时候,都会十分好奇,这个母亲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搬家,长大之后我们会明白环境对于人成长的影响;小时候我们听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的时候,会因为岳飞壮志未酬,被三块金牌召回朝中而气得牙根痒痒。这些构成我们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成长的文化底蕴。

试想一下,现如今的孩子,如果只能够看到宫崎骏的动漫故事、漫威的超级英雄、迪士尼的动画人物,这些外国的文化伴随着他们成长,那么当他们成长为人之后,他们身上能证明他们是中国人的,可能也就是在外国人眼中的刻板中国标签了——饺子、瓷器、中国话。一个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民族,等待它的必然不会是很好的结果。

我们有很多像冬至这样的大节日、好节日,不过说实话在教育上的转化和影响率比相比于圣诞老人童话对孩子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商家迎合市场,大肆宣传“洋节”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商家。现如今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会有成堆的商人。年轻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觉得有趣好玩,商家们便迎合现如今消费主力的口味,大肆宣传洋节,从这个节日的意义普及到过这个节日的具体细节,只要顾客们乖乖掏出口袋里面的钱,他们哪管什么文化的传承,只要对着外国节日一通乱夸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国家已经传承了5000年,如果要细究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底蕴,那简直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希望我们的国人能够更多的正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不要被消费主义陷阱蒙蔽了眼睛,过节并不仅仅是给你一个放假的理由,更是希望你能够将这一份底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