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载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三日(1691年2月20日)晚,在紫禁城“值年班”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得到“坐内大臣班”的待遇,并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他首先恳请朝廷解决黑龙江将军与索伦总管之间的关系,康熙皇帝当即决定由黑龙江将军“总管索伦等部贡物,疏陈各部生计、土俗、采捕之事,拟为则例以上。”(《清史稿?萨布素传》)。由此,原不相统属、平行理事的两个机构整合,索伦总管一应事务划归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

这个问题解决后,萨布素奏请朝廷于齐齐哈尔村一带筑建一座城池,以庇护达斡尔、鄂温克人不受战乱冲击。其实,早在此之前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为预防“喀尔喀之乱”战乱冲击嫩江流域,索伦总管玛布岱与多名达斡尔族佐领、骁骑校、领催曾经联名恳请清廷“择一形势之地,筑城聚居。”这次,萨布素的申请马上得到准允,康熙当即口谕:“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钦赐城名:齐齐哈尔!

萨布素与玛布岱选定城址

不久,萨布素完成“值年班”任务返回黑龙江,迅速与索伦达斡尔总管玛布岱会商齐齐哈尔建城事宜。首先,在嫩江东岸卜奎驿站附近勘查城址,规划、丈量工程用地。最终,城址确定在距卜奎驿站西南十里嫩江拐弯处的高阜地带:卜奎地房子。

接下来是动工修筑,筑建齐齐哈尔城的主力是达斡尔民夫。

木料是建内城的基础材料。康熙三十年(1691)初,玛布岱命令墨尔根一带的600名达斡尔人进山伐木,在雪化之前把所伐木料运至江边,冰融春汛之际,顺江放排至齐齐哈尔渡口,用车马拖运到工地。转年正月,官兵参与到筑城工作,萨布素派齐齐哈尔城200名满族、锡伯族官兵参加到砍伐筑城木料的任务中来。当时,因所需土方数量巨大,工程十分繁重。每隔数月,达斡尔壮丁轮班作业,昼夜不停地挖土、切垡,用干打垒等方式累筑城墙。齐齐哈尔城西侧,形成西泡子,也就是现在的劳动湖。

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达斡尔族与驻城各族官兵共同努力下,齐齐哈尔城拔地而起。此际,在嫩江下游,伯都讷城也筑建完毕。嫩江流域已建有墨尔根、齐齐哈尔、伯都讷三城,形成东北第二道防御体系,与黑龙江城一体,成为拱卫大清安全的屏障。

从康熙朝到乾隆朝,齐齐哈尔城逐步完善。内城为正方形,木质结构,长为330米,宽为330米,周长约520丈,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城高1丈8尺,厚约6米。城池相关数字,大致与3、6、9数字对应。木城周围挖有两重城壕,壕深1丈、宽1丈5尺。外城为土质结构,康熙时代周长为6里。经雍正、乾隆时代的修缮,外城曾经向外拓展,约10里。

对于齐齐哈尔城的形胜,《盛京通志》有这样的描述:“钜野作屏,长江为带,四达要冲,边城都会!”可谓恰如其分!

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光绪元年(1875),历经140年的齐齐哈尔木城土城均朽烂不堪。黑龙江将军丰绅“阅城之余,目击木城疏落歪斜,外土城则四面就墟,仅存基础。”决心对齐齐哈尔土城进行改造。具体计划是:依旧城址,分为9段,齐齐哈尔八旗、水师营各修一段,各管各事。拉运江边污土潦泥,掺和杂草,堆砌城墙。周围1620丈,高1丈,底宽4尺5寸,顶宽2尺5寸,上铺苇枕,蔽风雨以防鼓裂。此次齐齐哈尔城修缮,动工于光绪元年七月十三日,竣工于第二年闰五月初十日。建筑人员为驻防八旗和水师营兵丁,当时齐齐哈尔城共有兵丁2600余人先后轮番上阵。费用为捐修,官员、商户出钱,零星小户派丁助工,没有动用公款。

光绪十三年(1887),恭镗出任黑龙江将军,决定对齐齐哈尔城进行“大手术”。首先是拆掉木城改为砖城,城门外围以瓮城。城四门上各建一座木结构城门楼,各有名称,南“迎恩”,北“怀远”,东“承晖”,西“平定”。同时,对土城城门进行砖瓦改建,加上门楼,东“启”、南“薰”、北“朝”,因西城墙有两门,称大西门、小西门。光绪十五年(1889),工程竣工,齐齐哈尔城蔚为壮观。施工者为镇边军士兵。

清末,齐齐哈尔土城日渐残破,且不利交通,在程德全将军主持下拆毁。民国元年(1912),宋小濂为都督时,在地方议会的议决下,将砖城的瓮圈拆掉。

据《龙城旧闻》记载,砖城南门的城楼上曾经挂有一块 “黑水干城”匾额。“干城”一词,源于《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意思是盾牌和城墙。“黑水干城”,则是大清防御、预警的军事堡垒及要塞,是对齐齐哈尔城军事驻防性质极好的诠释。宋小廉任巡抚时,牌匾被人摘下,换成了“儒将绥边”。两相比较,可鉴齐齐哈尔城定位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