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属于个人感悟,个人浅见,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无关。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认为可以用一句更本质的话概括,“更多的为别人考虑”。

儒家提倡“孝”的教育,这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由此衍生出仁、义、礼、智、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孝道教育的本质就要求我们多为我们的父母考虑。

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忧虑、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无违、父母为其疾之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都是从父母精神和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满足父母身体、物质、精神的需要。

所以,孝道的本质是为了父母考虑。

未成年之期,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于家庭这个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除了为我们的父母考虑之外,还要为我们的长辈和兄弟姐妹考虑,尊敬爱护他们,由此得到他们的拥戴和爱护。

等到一个人长大了,活动范围增加了,他需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建立一番事业,他要在人群中立足,要得到更多人的拥戴和爱护,前提是他必须首先为别人考虑。

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由此而产生了5000年的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面貌,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但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如果生存在这个系统的每一个人都能为整体考虑,那么社会将会是和谐的;反之如果每一个人都自私自利,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后将是整个系统的崩盘。

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哈萨克的一个古老村庄,扎波罗热人在若尔特耶沃德城郊挖了一个池塘,并在岸边定居下来。但人们很快就发现池塘被淤泥填满了。于是村民商议,凡是来池塘洗澡的人都应该装一桶淤泥运到山坡,人们都遵循这个制度。池塘一年比一年干净,一年比一年加深。

不知从来哪来一家人在池塘边定居,他们在池边洗澡却不担淤泥。许多青少年也开始学着去做,只洗澡,不担淤泥。

挂在树上的木桶干裂了,消失了。每一个人都想:这个池塘够我这辈子用了。

渐渐的池塘淤塞了,变成一个泥潭,杂草丛生。最后池塘消失了,应该重新挖一个,但每一个人都想:难道别人不比我更需要?直到所有的村民苦于没有水,去第聂伯河用桶往回取水,一个个哀叹:“水贵如油”。

没有什么比利己主义更可怕的了。我至今深信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唯一的存在,靠的就是为人着想的精神内核,我们古人的智慧确实很高。

正是因为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传统教育的影响,自古以来出现了很多受人尊敬爱戴、后人拥护纪念的伟人,他们一生都在为多数人争取福利、谋取幸福而不懈奋斗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到了近代以来,最能认识到这一核心思想的人物是毛泽东,所以他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在中学生背诵的政治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少年应树立怎样的梦想

答案是①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相连;②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我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很隐晦很羞涩的,很难让青年们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

不如直接一点:为更多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如果是企业家,那么就让自己的员工享受最好的福利待遇;

如果是医生,就要为了病人的健康努力奋斗;

如果是科学家,那么就应该让科技向善,为人造福。

总之,应该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个人才会实现其价值,获得应有的成就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