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楚国的称霸之路,真是辛酸!

文┃拾荒杂谈

(本文为拾荒杂谈原创,抄袭必究,欢迎转载!)

如果说礼崩乐坏,互相攻占的春秋战国是残忍且严肃的乱世,那么被视为南蛮之地、白手起家的楚国就是这段乱世诸国之中唯一能让人展颜的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国的首任国君熊绎因受祖上之功,被周王破例赏赐了一个仅五十里的地方作为封地。

《孟子·万章》中有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熊绎的爵位是周朝爵位当中最低的,因此疆域就应该是最低的。明面看起来只是公爵的一半,但实际上却差得很远。

最明显的差别就是所处之地的环境。熊绎被赐封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曾祖父熊鬻,以及其祖父和父亲接连侍奉周王室,故念此侍奉之功特赏赐其后代。说得直白点,就是赏赐给有点功劳的侍者和小官的,因为周王朝没啥钱,只能到处封地。

好地方像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核心地区肯定是留给自家亲戚的,反倒是那些民智未开,崇山峻岭等地才适合赐给关系疏远的人。而熊绎就是这一种,他获得的领土主要就是位于河南与湖北交界之地。此地物资贫瘠,对于周王而言,很适合熊氏一族自生自灭。

被分到了这个地方对于熊绎而言总归是聊胜于无,最起码现在自己也是一国国君,自己的家族有了立足之地,不用再寄人篱下。于是乎,乐乐呵呵地带着族人奔赴此地去建立国家。因为其先祖熊鬻的妻子去世时用“楚”包裹尸身,故熊绎为了纪念曾祖母,便为自己的国家起名为楚国,又因“楚”在上古中即是荆条的原因,所以楚国的代称常为“荆”。

封地有了,族人也迁徙过来了,国名也定下了。接下来就是好好经营这片穷山恶水,按时给周王室进贡即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别说给周王室进贡了,就连自家先祖都祭祀不起。因为周礼规定宗族祭祀先祖要用太牢之礼,古代太牢之礼主要就是三牲,即牛头。羊头和猪头。最高待遇是牛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楚国这次祭祀先祖是第立国一次,定然是要用牛头来祭祀,然而当时的楚国穷的只有三五头牛,而且这三五头牛还背负着全族的耕种希望。今天杀了牛,明天熊绎就得下地替牛耕地。无奈之下,熊绎等人只好到隔壁的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宰了祭祀,因为害怕小牛的主人来寻找,他们只好傍晚盗牛,夜间就宰杀祭祀先祖。为了记住这次窘迫,楚国此后数百年的先祖祭祀都是在夜里进行。

楚人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更是兢兢业业,努力发展。慢慢地,楚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而周王室却在慢慢衰弱。此消彼长,其他诸侯国此时早已和周王室离心离德,于是乎连进贡也开始应付起来。楚国也是如此。

“干什么事都要成为最靓的仔!”这是楚国熊渠的做事宗旨。面对周王室的公信力日渐低下,此时的楚国国君熊渠开始对自己的爵位不满,未经上报周王室便自封王,成为同时期诸侯国当中最嚣张叛逆的一个。然而嘚瑟的熊渠遭遇了更加嘚瑟强势的新一代周王——周厉王。这一位周王不同于前几任,他在军事能力上能够吊打其父辈。故熊渠在看到周厉王南征北战的无双战力之后,果断去除封号,重新上贡。

如果你认为叛逆到骨子里面的楚国人这就怂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待到周厉王死后,周王室的公信力又重新下落。此时新楚国国君熊通又开始对爵位念念不忘。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此时期的楚国已经算是一个大国了。但是其爵位还是最低的子爵,而被楚国经常欺负的其他小国中许多都是公爵。

于是乎,楚国开始无理由攻击随国。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上述这段是出自于《史记·楚世家》原文,意思是楚国攻打随国,随国问楚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得罪,为什么现在要攻打他?楚国国君熊通回答说自己是被中原国家视为南蛮之人,打你何需理由?现在诸侯纷争,我有军队可以参与中原政务(帮助周王室调平战争),只需要周王给我个高等爵位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结果,当然是被拒绝了,于是乎熊通一怒之下自称为王爵,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熊通这一举措直接犯了众怒。这以子代父的大乱礼的行为让周宣王极为震怒。立马调兵去征讨楚国。而此时的楚国在熊通的经营下已经兵强马壮,很难击败。

在这样情况下,熊通给周王室放了一次水,小败一场,将自己祭祀的重器也给丢了。周王室明白楚国这是给台阶下,于是乎宣布讨伐楚国胜利。至于后来情况,楚国明面上继续上贡,宣布臣服王室,私下里还是以王的名号,公爵的身份来会客和祭祀。但周王室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从这里开始,周王室彻底丧失了公信力。而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在吞并周边数十个小国之后,疆域已经达到数百里之广。

楚国这个“刺儿头”算是出尽了风头,成为当时诸侯国当中名声最盛的国家。然而不久之后齐国因为公子小白和管仲的强强联手开始变得兴盛,隐隐有称霸之势。齐国此时如果想要称霸,必须挑一个“刺儿头”处理来宣扬自己的武力。楚国无疑是最好的磨刀石。

于是齐桓公(公子小白)借着妻子蔡姬被其哥哥蔡穆侯改嫁之时,发兵攻打蔡国。蔡国太弱小,坚持没几天就投降了。

齐桓公此次的真正目的本就不是蔡国,而是楚国。所以在战胜蔡国之后,兵锋直击楚国边境。这一次该换成楚国大喊“我无罪”了。但楚国经过多年的文艺熏陶开始变得有文化起来了,自然不能像上次随国质问那么低级直白。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齐国借机攻打楚国,楚国使者质问齐国:你们的国家远在北海之滨,而我们楚国地处长江中游腹部,中间隔着这么远,平时根本就没什么交流。就算是你们齐国的牛羊走丢了都绝不会进入到我们楚国的境内,为何你们会来攻打我们呢?

这就是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

然而齐国的回答是这样的(原本太长,不再贴出):你们楚国前两年没有给周王室上供专供王室祭祀用的包茅,使王室不能漉酒祭祀先祖和天地,这是大失礼。并且你们还间接害死了周昭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齐国这个理由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楚国不上贡已经几十年了,其他诸侯国很多都是这样,包括齐国前几年也不上贡,唯独这两年富裕了才想起来。至于周昭王溺水而亡,的确是在楚国境内,和楚国脱不了干系,但没人能拿出真凭实据。

遂楚国使者回齐国质问:先前没上贡的确是我们的错,之后我们会上贡。但周昭王之死得问问淹死他的河神,和我们无关。

楚国使者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变相服软了,同时也告诉齐国,别太过分,拼楚国之力虽然不及齐国,但要是给齐桓公来个“河神召唤”也并不是办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会意,楚国服软。在震慑楚国之后,齐国声望最盛,遂称霸。

在被齐国震慑之后,楚国深知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诸侯国,于是更加着重于强盛国力,扩大疆域。楚成王时期仍在和齐桓公相互较量。本以为熬死了齐桓公,就可以代替其称霸,确实没想到半路又杀出来一个晋文公重耳。

楚国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于晋国,至此,称霸之路暂缓三十年。

于是乎,楚国继续默默发展,攻打周边,扩大疆域。到了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时期,又成功将晋文公熬死。这时候,齐国早已经一蹶不振,晋国只剩下空架子,秦国和西戎慢慢拉扯又不向中原进军,而中原诸国除了晋国,没一个能打的。此时不称霸,更待何时?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展开了著名的“两棠之役”,这是霸主挑战方对战现任霸主方的战斗。晋国如果赢了,楚国将再次于三十年内无缘霸主。楚国如果赢了,便可以成功打擂成为新任霸主。

齐国称霸,先挑楚国磨刀,后才能称霸。晋国称霸,大败楚军才能一窥社稷。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最终楚国一雪前耻,击败晋国,成功登顶。并一跃成为春秋诸侯国之中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

楚国强大,但始终不入中原诸国之眼。他们认为楚国自始至终便是于南蛮之地起身,虽尊王室,进诸侯册,却仍是蛮夷。所以对于楚国的强大让其他诸侯国都感到恐惧。因此各国都在想办法乱楚国国政。

楚庄王死后,一代不如一代,而旁边的晋国,却在楚庄王死后又慢慢强盛起来。对于楚国这个死敌自然是不能放过。遂扶持吴国,前后进行对楚国进行夹击,让其疲于奔波,不能发展。自此楚国再无争霸能力。到楚悼王时期稍有回转,却依旧无力回天。

万般

楚国自贫穷中立国,初期为了祭祀祖先还曾偷盗别国之牛。后期无论怎么发展都被人视为南蛮。其他国家凭借实力可以强迫王室为其加官进爵,但楚国就算实力再强大仍旧不被周王室所看在眼里。

楚国图腾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依旧在慢慢发展,不断扩大,也许只有它称霸天下,用绝对的实力才能让世人改变看法,让高傲的中原放下身段。却未曾想到,它的强大就是其他国家的噩梦,哪怕身在万里之远,无缘无故也必定要来攻打,只因楚国为南蛮。

最终强大之后也没能让中原看得起,反而换来的是无尽的阴谋和打压。

这就像是一个农村出来的人,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努力成为强者,但在上流社会,他的农村身份就是别人不接纳的最大原因,无论变成多强,都不会让人改掉观感。

成功不会引来钦佩,只有恐惧的目光伴随。

失败不会有来自光明的指引,只会有周边数不清的陷阱和诡计。

这就是楚国,一个做事看着搞笑,其实步步皆是辛酸的先秦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