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偏见

伏尔泰:偏见是愚民的君主。

所谓偏见,指的是人们对某事持有的观点和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鸡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为什么蔡桓公对扁鹊的意见置之不理,根源是对医生的偏见,正如他所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不去深入调查,只是胸怀偏见的去看问题,往往吃亏的是自己。

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指出:偏见是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应对予以改正,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极深的偏见,这就遮蔽了他们的视线,禁锢了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偏离了成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偏见是一种误入歧途的思维

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思维,其实就是偏见。

1、偏见让人脱离客观事实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国不久,某个早上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他心想:美国人生活真是悠闲,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的另一边,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是严重,这些人大概都在领金过生活。

曾有这么一段妙语,当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见某扇窗亮了一盏灯。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定是母亲为还没有回家的子女在祷告,也有人会说:这是一位妻子在等丈夫回家。

可见,偏见会让人脱离客观实际,缺乏调查研究就得出结论,实际上不符合客观事实和真相。

2、偏见是一种主观信念

偏见是一种很主观的信念,因此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

意大利著名作家、诗人邓南遮是一个怪人,具有特殊的性格,他纵容、放荡、残酷、刻薄,而且狂妄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南遮对女人有一种特殊的偏见,他仇视女人,对女人有一段刻薄的议论,他说:“女子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只是闪耀在男人的夜里,天亮后,她们也就隐没了。”女子一过30岁,外表的美便一年一年地不如男子了;女子一过40岁,便没有吸引男子的魅力了。所以应该用毒药把她们毒死,不让她们留在世上,因为她们已成了世上的废物。“世上只有男人便够了,女人是最无用的东西,无论她们怎样美丽,世界归根结底是男人的。”

可见,诗人邓南遮完全是根据自己主观的偏见,武断的得出对女人和男人评判,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显然是有失公正和客观事实的。

3、偏见带给生活消极影响

偏见使人际之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阂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纷争与冲突。

电影《卢旺达饭店》讲述的就是卢旺达种族“冲突”,事件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对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冲突”,“冲突”得到了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同时大量的胡图族平民也了。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可见,严重的偏见所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小到家庭纠纷和同事之间的矛盾,大到从种族歧视和宗教纷争,甚至国家战争,都和偏见有很大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3个效应克服偏见,赢得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接触他人时,头脑里并非白纸一张,都是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去了解对方。而经验和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他人的前提,这也恰恰容易把人们带入偏见,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正确、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赫·斯宾塞: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为了避免偏见,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解他人,就必须从以下3种认知效应来改变偏见形成的不良影响。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容易被突出的这一点起了类似晕轮的作用,导致观察失误。

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②表面性:指的是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性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性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

③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霍夫曼斯塔尔:最危险的偏见,在我们内心反对我们自己,驱散这些偏见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一切都是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当他对卡列宁生厌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的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安娜卡列尼娜这种反应,就是晕轮效应在作祟。

所以,正确认识他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带来的成见或偏见,才能有效的克服晕轮效应,以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和了解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首因效应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常常取决于见面后的第一印象,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虽然是初次接触所产生的肤浅印象,但它常对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由第一印象的影响而在以后的观察了解中产生认知偏差的现象,即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点却很容易被忽视。

②是以言取人。对那些口若悬河者往往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对那些不善言辞的却没有印象或是不好的印象。

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千个偏见和不正确的思想等于没有任何思想。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者分为2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着2组人员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的人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他死不悔改的决心;乙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邃,高耸的额头表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甲乙两组人分别做出了相反的评价,可见第一印象对人们以后认识的诱导作用非常大。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事实上,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往往日后也很难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正如上述事例中描述的,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则人们在后继了解总多偏向于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们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方令人厌恶的部分。

可见,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定型效应

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这一类的人有共同地特点。

在交往的观察中,凡对象属于某一类,便用这一类的共同特点去理解认知他们。因忽略个体差异、生搬硬套对他人评价,致使自己对被观察者产生认知错觉的现象,即为定型效应,也叫刻板效应。

定型效应具有如下特点:

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

此外,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定型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

由于定型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所以,要想克服定型效应,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同时,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写在最后

泰戈尔: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心灵就不能从正确的观点来看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

人际认识中的错觉是十分微妙的,它像传说中的尼斯湖水怪,出没无常,并干扰着人们的正常判断。因此,要努力克服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定型效应的干扰和影响,全面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人,才能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更轻松愉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