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邓鹤翔课题组

来源:募格课堂、武汉大学、武汉晚报、半月谈等

有这样一位学者,读博期间以一作身份发表3篇Science,28岁成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再发2篇Nature,35岁荣获杰青......今年9月,他还入选了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就是集多数荣誉于一身的邓鹤翔教授!

1985年出生于武汉,在高中化学竞赛获一等奖保送复旦,随后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被“大牛”导师OmarYaghi教授收为弟子,并留校继续念博士后,2013年加盟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铸就武汉大学建国后的首篇Nature

2015年11月,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团队为武汉大学完成建国后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讯单位发表的《Nature》主刊论文,而且该项研究成果也是由韩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罗特格斯大学、斯特哥尔摩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

论文题为“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此项研究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原位观察孔材料中的气体吸附行为,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间中的有序自发聚集行为。而在此前,小分子吸附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无序的。

这项研究表明,不同孔道中的分子能够通过与具有原子厚度的MOF孔壁相互作用,与周围孔道中的分子进行“沟通”,从而形成跨孔道的不均匀分布,这种不均匀分布导致了额外气体吸附区域的产生以及气体分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尤其对社会中广泛关注的温室气体CO2的富集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0年9月9日,再发Nature

邓鹤翔、昝菱教授课题组合作,于《Nature》在线发表了本校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后江卓和2015级博士徐晓晖为共同第一作者,邓鹤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学Osamu Terasak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论文题为“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该研究系统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制TiO2生长的理论机制,最终实现了半导体纳米材料在MOF中的无损填充。两种材料特性的高效协同,将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合影

读博期间发表3篇Science

2007-2008年,邓鹤翔教授本科毕业后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进修。由于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

邓鹤翔内心十分不甘,于是一边就读,一边请国内导师帮忙写推荐信,最终如愿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组里攻读博士学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和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鹤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课题便是MOFs。

那段时间,邓鹤翔教授成长迅速,不到两年便发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自此之后,邓鹤翔教授的科研如同“开挂”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间,陆续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间,三篇正刊。

邓鹤翔教授博士毕业后回国,直接被聘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85后正教授,轰动一时。

天才学霸的背后

被人评价“特别能吃苦”

“鹤翔一直拼劲十足,特别吃得起苦”,邓鹤翔本科的同学是这样评价他的。本科时,他想利用假期阅读文献、在实验室做实验,不回家便成了他的常态。上海的夏天酷暑难当,当时他的寝室没有装空调,遇上37℃以上的大热天,晚上他就拿着一条草席,跑到装了空调的同学寝室打地铺。

邓鹤翔的本科同学、化学系2003级学生肖沙(化名)记得,那时课业繁重,能够去实验室的时间有限,但邓鹤翔却在实验室花了大量时间学习。除了做实验,他还阅读了很多文献,常常请系里的教授为他推荐书目和论文。

当时在每周的组会上,邓鹤翔往往能更为详尽地表述哪些文献为什么值得一读、如何设计实验,“他还特别关注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情况,相关领域哪些人正在做什么研究、获得了怎样的成果”。

本科毕业前,邓鹤翔在导师的指导下,与系里的研究生合作,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是世界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

科研路上学会取舍

邓鹤翔教授在做客武汉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心得:

当被问到如果想走出国这条路,需要提高什么能力,才能成为科研界的大牛?

谈到留学,邓教授说,国外研究生的压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实验室里。他回答,对本科生来说,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语的应用能力要强;对于研究生,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文章,还要有一封很牛的导师推荐信,另外要多参加国际会议,武大这方面就有很好的资源,希望同学们能抓住机会,与大牛们面对面交流。

主持人请他分享科研道路上开心的事。

“说实话,开心的时候比较少。”他说,你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须做更多不想做的事。当然,认识一帮朋友、好哥们,是最快乐的事!你能够找到和你一起做研究的人,你就会走得更远。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573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