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岛是日本四大主岛最北的一个,北隔宗谷海峡与库页岛相望,南隔津轻海峡与本州岛相邻,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比库页岛略大,是世界第21大岛,日本第2大岛。

库页岛历史上曾有一千多年属于中国,而北海道与库页岛仅隔狭窄的宗谷海峡,那么北海道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北海道的要数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山海经》,将库页岛和北海道称作“毛人之国”。由于库页岛南部和北海道的土著居民以“虾夷人”为主,所以两者关系密切,这也是中国古人将其统称作“毛人之国”的原因。

虾夷族比现代日本人(和族)更早生活于日本四大岛,是日本的土著居民,但是在和族的不断打压下,虾夷族的领地不断退缩。但是虾夷人依旧长期顽强占据着日本本州的东北部。

殷人是一个极为善于开拓海外的民族,史书上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殷人君主相土是一个伟大的国王,把海外的领土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个海外指的是哪里呢?如今史学界还有争论,有一种声音说指的是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在商朝灭亡后,十万商朝主力军队突然消失,据说就是乘船远赴海外。

从北海道的这一发现我们可以肯定,在商周时期中国人曾与北海道发生过密切的联系。

肃慎是中国商周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周天子曾说:“肃慎,吾之北土也。”这句话明确体现了中原对东北及肃慎族的宗主地位。

中国在殷商时期,对东北遥远区域的辐射影响力是令人瞩目的。但进入东周后,周天子权威衰弱,中原诸国内争不断,且东北民族的自身发展,两者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生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场意外的邂逅

到了魏晋时期,北海道虾夷人几乎已经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到了公元310年的一天,西晋人在吴郡的海上发现了一个似缸的小船,上面有两男两女。当地政府把他们送到了洛阳,结果在路上只存活了一个人。这个人在洛阳生活了下来,并学会了汉语。经交流他就是北海道的虾夷人。

*唐朝:作为“贡品”而来

公元659年,日本人来到长安朝拜唐高宗。在贡品中就有虾夷男女二人,这些人是日本攻伐北海道虾夷人的时候俘虏的,这说明日本势力正在不断深入到那一地区。高宗李治专门向日本人询问了虾夷人的风土人情。这几个人虽然留在了中国,但后来的下落史书并未记载。

山丹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山丹贸易指的是北海道人、库页岛人和山丹人的航海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要形式。

山丹贸易早在12世纪就开始了,到了明清时期达到兴盛。山丹人把满洲地区的物品通过海路运往库页岛南段的白主和北海道的宗谷。山丹人的货物是衣服、锦、钱币、玉器等,而虾夷人则是毛皮、酒、谷物。此外日本内地也运来了斧头、小刀、针等制品。

随着清军入关,满清取代明帝国。虽然日本与明朝关系并不协调,但是在日本人心中,明帝国是东方世界不可撼动的霸主以及中华正朔。如今中国被蛮夷占领,给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虽然有人提议联合朝鲜、台湾郑氏讨伐满人,但是日本政府对满洲人颇感忌惮,这一提议被否决。

满清人的老家在东北,距离北海道很近,而且东北人通过山丹贸易几乎控制了北海道的经济,这引起了日本人的恐慌,日本人甚至担心满洲人通过北海道南下入侵自己,于是德川幕府极力压制该贸易。山丹贸易的规模不断下降。

尽管日本人不断压制,但该贸易并未彻底消失。到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情况发上了巨大变化,俄国人通过武力和敲诈,夺去中国在东北上百万的领土,以至于东北连出海口都没了,山丹贸易彻底断绝。中国与北海道的联系也被切断,直至近代。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殷商时期,北海道确实曾是中国先民的活动范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更多的是经济文化交流,北海道与中国数千年来的密切联系却是不容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