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士子,追求的政治抱负就是遇明主,做帝王师,实现自己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誉满天下,青史留名,其中代表人物是张良、房玄龄、张居正。

但如果在一个分崩离析的朝代末年,做帝王师,他们的滋味又是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就谈谈晚清民国,帝王师们的不同命运。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有很多个,有是三个典型人物:

王国维:万念俱灰,以身殉清

大家最熟悉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出自王国维,他是公认的国学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4月,他以“海内硕学”的身份“入值南书房”,担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他将此事视为莫大的荣耀。

而溥仪此时已经退位多年了,大清只存在于紫禁城里,外面的世界属于民国。

如果在朝代的初期或者中期,王国维必定会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有所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学识才干辅佐皇帝。然而穿梭在两个世界里,王国维从困惑、迷茫到心里越来越清楚,大清灭亡是既定事实,不可能再恢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玉祥“逼宫”溥仪,撕毁民国政府优待逊帝的条约,他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和好友计划在御河自尽以示抗议。在家人的阻拦下,这个计划才没有实施。

在辛亥革命后的乱局里,他目睹了传统文化精神的衰落。理想、信念、价值彻底崩塌,他融入不了新世界,又回不到旧世界,只好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只身奔赴颐和园,投湖自杀。

陈宝琛:追随左右,意欲复辟

在所有帝王师里,溥仪评价最高的人是陈宝琛。他曾经在《我的前半生》里深情回忆自己的“陈师傅”:在我身边的遗老中,他是最稳健谨慎的一个。当时在我的眼中,他是最忠实于我、最忠实于大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当然要归结于陈宝琛很早就入宫,做了溥仪的老师。

1911年,清廷取消任命陈宝琛为山西巡抚,而是选他入宫,授皇帝读。作为启蒙老师,陈宝琛不但教6岁的溥仪读书识字,还竭尽全力,循循善诱地引导他做一个合格的人君。

在年幼的皇帝眼里,陈师傅什么都懂,所以对他很是膜拜和尊敬。8岁时,溥仪写了一首诗,赠给陈宝琛“松柏哥哥,终寒不凋;训予有功,长生不老。”

只不过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陈师傅的政治抱负就这样破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溥仪被迫退位时,陈宝琛陪伴他身边,并劝解开导逊帝“自古以来哪有不灭亡的朝代?而我大清到了今日地步,并非因失德而被篡位,皇上也不是亡国之君。皇上年纪尚轻,且博学多识,将来理应成为民国之总统。那时,不是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之后,陈宝琛就经常给溥仪灌输“卧薪尝胆”“遵时养晦”“静观其变”的思想。张勋复辟,他积极奔走,从中连线。

到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到天津做寓公。陈宝琛还是不离不弃,携带家眷跟随逊帝,并且在溥仪居住的张园不远处租下房子,每天都去给溥仪请安。这份忠诚在当时难能可贵。

但陈师傅看人的眼光太差,他向溥仪推荐了罗振玉、郑孝胥。两人充当日本人的说客,劝说溥仪同日本人合作。陈宝琛不同意这个方案,溥仪背着陈宝琛去了东北。陈宝琛不顾85岁高龄,亲赴东北,劝溥仪不要中了日本人的圈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没有回头,陈宝琛失望返回天津,哀叹自己求做陆秀夫不可得。

无论是王国维还是陈宝琛,他们接受的思想都是传统士大夫那一套,恪守终身。可是新时代来临,他们坚守的东西没有了价值,自然要被时代所抛弃。

庄士敦:是老师亦是朋友

在帝王师里,庄士敦是个例外。他是个外国人,与溥仪的关系不似师生,而是类似朋友。他不受礼法约束,不懂得什么是人臣本分,所以他能够以朋友的姿态去观察,走进溥仪的内心,弄明白这位年轻人在想什么。

1919年,清室聘请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为溥仪的英文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士敦打开了紫禁城封闭的窗子,带着溥仪看外面的世界。他介绍西方的现代文明,包括政治、艺术、诗歌,甚至天文,给溥仪讲解世界局势,经常带一些西方的新奇玩意儿给溥仪。

潜移默化下,溥仪对西方文明从感兴趣变成了崇拜。当庄士敦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时,溥仪下定决心,剪掉辫子。这可把太妃大臣、遗老遗少们吓坏了,他们坚决反对。但溥仪还是革了辫子的命。

庄士敦把自行车带进了紫禁城,溥仪让太监们把宫门锯掉,好让自己在宫内骑车。溥仪甚至还萌生了去国外留学的想法。他和皇帝溥杰做好了出逃计划,可惜最终在小朝廷的反对下泡汤了。

看见溥仪的行为越来越出格,可想而知小朝廷的人对庄士敦是有多么不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溥仪,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盘算,要么想复辟大清,恢复往昔的荣光,要么想掺和获得点赏赐,谋求一官半职。

而只有庄士敦是把溥仪当做一个人,他希望能够改变溥仪的生活和思想,让他拥有一个现代人的健全人格和健康身体,而并是不仅仅围绕着王室的权力生存。

他的愿望落空了。溥仪的命运注定要和波云诡谲的中国政治捆绑在一起,他无法脱离王室的权力和身份生活。

而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教会溥仪英语,在日后的东京大审判里,溥仪面对法官的质询,用英文应对自如,控诉日本人软禁、监视他,揭露日本侵华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