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即将沦丧之时,唇亡齿寒,神宗也必须要考虑到明朝的安全。当祖承训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神宗皇帝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对手。祖承训兵败,出于对朝鲜国王李昖安全的考虑,神宗当即派遣骆尚志、查大受出兵朝鲜,保护李昖的安全。

在入朝军队的选择上,神宗皇帝派出了当时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辽东铁骑与南军。辽东铁骑为李家嫡系,是当时明朝最为优秀的骑兵,火器配备率高,更有三眼火铳等先进武器,堪称当时世界上第一支枪炮部队,在以后的战争中辽东铁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支军队南军,即为戚家军,这支部队有着丰富的对倭作战经验,可以说是倭奴的克星,戚家军以其强悍善战、纪律严明而著称,可以说是当时明朝最为优秀的步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惟敬第一次出使平壤,使明朝能够获得近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战争准备。同时,将战争拖至正月,朝鲜半岛进入冬季,有利于明朝军队,尤其是辽东骑兵的发挥,而日军却不谙寒冬,使战争的优势倾向于明。沈惟敬第二次出使朝鲜则由于约期将至,为打消日本的猜忌,为明朝赢得更多的时间。

当明朝与日本两国的士兵起冲突之后,小西行长仍认为,这只是双方之间的误会,所以特派亲信前来澄清,李如松又一次将计就计,许以和谈。所以,在明军抵达平壤城时,日本人俱穿花衣,夹道迎接,李如松认为,此时进攻正是最佳时机,所以命令全军出击,但由于明军一时难以反应和理解,所以错过了最佳机会,让日军发现了行动计划,立刻紧闭城门,固守平壤。现在明军兵临城下,强攻平壤势在必行。

平壤城为高句丽古都,朝鲜三都之一,依山傍水,三面丘陵,一面临江,易守难攻。通过实地观察,李如松已经制定好了攻城计划。据守平壤的日军部队为日第一军全部和第二军部分,丰臣秀吉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是日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真正攻城之前,李如松进行了数次佯攻,用以试探日本。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平壤战役正式打响。北门外牡丹峰高95米,为平壤城最险要处,易守难攻。吴惟忠所率领的南军,抗倭经验最为丰富,用南军进攻牡丹峰,并非佯攻,而是全力进攻,实际上是为了牵制日军的兵力,为其他城门的进攻赢得时间,并不是要求北门最先攻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面的含毬门,地势平坦,不利于军队隐蔽,所以不利于攻城军队进攻,在之前的佯攻平壤城时,李如松有意不进攻南门,实际上是想让小西行长忽视南门,所以小西行长在部署城防任务时,并没有对南门作为重点防守地点。李如松特命副总兵祖承训将明军士兵换上了朝鲜兵的军装,以让日军有轻敌之心,从而为抵达含毬门争取更多的时间。

因为南门不利于攻城,小西行长将守护南门的任务交给了投降的朝鲜军队5000 人,祖承训等得以顺利到达含毬门。攻上南城的是明军的精锐部队,祖承训率领的辽东铁骑与骆尚志率领的戚家军,而守卫南门的朝鲜军队自然难以抵挡,但小西行长的军队机动性也很高,反应迅速,看见伪朝军队难以抵挡,便迅速过来支援,但为时已晚。明军攻破含毬门,率先从此门攻入平壤。

西门的战斗异常激烈,李如松身先士卒,指挥战斗,以弗朗机炮,炮轰平壤城,这种炮,由葡萄牙炮改装而来,是明朝时期先进火器的代表之一。当然,日军的战斗力也非常强悍,炮声响后,日军在短暂慌乱之后,立刻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主将小西行长也带伤上阵,鼓舞士气,明军的进攻立刻受到了强有力的阻碍,稍有退却之势。

在攻城战中,由于双方所处位置有高低之差,守方借城墙优势,进行阻击,定会给攻方带了巨大伤亡。南门骆尚志之所以能很快攻入平壤,只是因为南门的守军为伪朝鲜军队,战斗力差,无抵抗之心,而西门为日军重点防守地区,所以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将士停住了进攻步伐,有后退之意。

面对这种危急局面,李如松刀斩后退的士兵,巡视三军,杀一儆百,起到了震慑作用,而身为主将,身先士卒,在战马被毙,本人摔倒,鼻孔流血的情况下,李如松仍能镇定自若,攻城杀敌,这无疑是对将士士气的一种鼓励。同时又以物质奖励,激励众将士,拼死破城。

此后,由于双方均将西门作为主战场,丝毫不放弃,两军出现了僵持局面。明军由于仰攻,地势不利,伤亡增加,而北门只起到分兵日军的作用,不能破城。南门军队虽然此时已攻破城池,但由于平壤城大,从南向西增援,需要时间,而且,小西行长已经派军队对南军进行阻击,明军伤亡人数开始上升,形势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危急时刻,李如松命人抬来大将军炮,这种炮,长三尺有余,重百斤,炮弹重五斤,李如松命人点火发炮,七星门终于被轰开,明军蜂拥而入。破城之后,又防止日军逃跑,所以布置了铁蒺藜和虎蹲炮等物,同时为减少伤亡,放毒火、毒烟,消灭日军有生力量,面对如此局面,日军只能放弃城门,避入城内。

在城门失陷之后,日军也有“领土必争”之意,丝毫没有放弃之心,以守卫本国领土的决心来捍卫平壤。日军退入城内,盘踞在风雨楼、牡丹峰和练光亭三个制高点,继续阻击明军,进行激烈的巷战。李如松无奈,只能放火烧之,日军损伤过半,但主将小西行长仍然率军固守于七星门和普通门的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李如松退兵回营,放开路口,让小西行长逃走。

从明日两军将士的心理来看,此时,两军已发生明显的心理变化,明军胜利在望,每位将士都想活着看到胜利,活着得到奖励,所以进攻积极性肯定减弱,而日军此时属于困兽之斗,必然拼死相争,以寻求生还的可能。所以李如松这时给了日本人生还的希望,同意让开道路,让日军退走,从而达到减少伤亡,光复平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