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德国不断扩张军力以发动战争,闪击波兰后,闪电战的成功被证明,随后德国长驱直入,拿下了北欧低地国家并转而进攻西欧,号称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两个星期内全线崩溃,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此时的德国,占据欧洲绝大部分的领土,成为毫无疑问的欧洲霸主,为何最终却会战败。

德国是濒海国家,濒海国家由于连接大陆和海洋,是通向海洋的陆上通道和进入大陆的跳板,由于处于陆地与海岸双向的地理位置,使这类国家的战略取向大致分为两类,即或倾向于陆地,或倾向于海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略上倾向于陆地的国家,一般是陆地较为广阔,且战略传统具有大陆倾向,其地缘战略的方向往往倾向于以陆上发展为主,陆上战略力量的配置强于海上力量。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这一战略要冲,一战前被俄国、奥匈帝国和法国三个大国包围,周边局势十分险恶,随时有可能被三大强国吞噬。

因此,德国对地理空间的关注比其他国家要强烈,产生了要改变这种“狭窄空间”的行动,这就需要德国建立强大的陆军来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同时进行对外扩张。因此,德国建立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陆军,但由于国力有限,海军的建设却差强人意,力量远不及英国海军,这是德国未能取得制海权的原因所在。

另外,1870 年普鲁士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因此,德国继承了普鲁士注重陆军和陆权的传统。虽然德国也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军,但是它的军事思想一直摆脱不了陆权思想的束缚,因此,在德国的武装部队中,陆军一直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陆权思想压倒海权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二战爆发以前,德军的扩军备战主要是针对陆军和空军。二战初期,德军攻占了波兰、西欧和苏联的大片领土,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坦克、装甲集群和飞机实施突击,在短时间内迅速击败敌手,这也是闪电战的精髓所在。战争初期的胜利使希特勒更加迷恋依靠陆军和空军实施的闪电战,而忽视了海军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拥有强大的海军,掌握制海权才是战争成败的关键。英国是传统的海权强国,凭借强大的海军控制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美国东靠大西洋,西靠太平洋,为了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美国也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成为新兴的海权强国德国以其孱弱的海军力量与海权强国英国和美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角逐,结果可想而知。

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这使德国失去了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市场,而德国恰恰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需要从海外进口原料和出口商品。而英国和美国掌握了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制海权,切断了德国的海外贸易路线,使德国无法从海外获取所需的原料,特别是石油等战略物资。由此可见,是否掌握制海权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就地理位置而言,处在政治斗争中心和边缘的国家,在战略上和回旋余地是具有极大不同的。在近代欧洲地缘战略格局中,处于边缘的英、俄较处于中枢地区的法、德具有更大的地缘优势。俄国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既可随时参与中西欧各国的争斗,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而不易受到这些争斗的影响。

此外,进入18世纪后,它们都在确保欧洲大陆均势的情况下,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这句话说明在地缘战略格局的斗争中,处于侧翼的国家比处于中间位置的国家更为有利。从战略态势上讲,侧翼国家可以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于一个方向,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国家往往难以避免两线作战,不能集中力量于一个方向。

近代的德国在崛起过程中,由于处于欧洲中部,它要称雄欧洲总是受到东西两个方向的制约,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尊崇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认为征服“心脏地带”是征服世界的基础。而要征服“心脏地带”必须先占领“边缘地带”,以排除海权强国的掣肘,避免两线作战。

二战初期,德国实施先征服波兰、后进攻西欧、再突袭苏联这一系列战略步骤正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德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它在没有征服英国的情况下进攻苏联,导致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遭到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如果当时希特勒将对英战争继续下去,英国有可能支撑不下去,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希特勒突然放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转而进攻苏联,使英国避免了灭顶之灾。看到英国的顽强抵抗,美国恢复了对英国的信心,频频向英国“输血”,英国很快恢复了战力,并配合美国向苏联提供物资援助。

后来,美英盟军先后实施“火炬”和“霸王”作战计划,在北非和诺曼底登陆,趁德国在东线与苏军进行殊死搏斗之时从南线和西线对德国进行侧翼包抄,最终使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相反,德国未能使盟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作为盟友,意大利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总是拖德国后腿。由于墨索里尼想利用法国的崩溃和英国的弱点来捡现成便宜,所以他贸然地投入战争,这样遂使战火在 1940 年延烧到地中海方面,而对德军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并且也在这个海权可以发挥影响作用的地区给予英国人一个反攻的机会。

英国在埃及的机械化部队虽然很少,但不久即击溃意大利在北非大量落伍的陆军,此外还征服了意属东非洲。因为意大利人在北非遭到惨败,才促使希特勒派隆美尔率军赴援。不过,由于他的目光已经固定在苏联,希特勒所派遣的兵力是仅以支持意大利人为限,而从未作较强大的努力以求攻占地中海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道门户-苏伊士、马耳他和直布罗陀。

现在德国的兵力是散布在地中海的两岸上,以及整个西欧海岸上,而同时也试图在俄罗斯的深处还维持一个艰难的宽广正面。日本的投入战争对于希特勒的前途是更足以产生致命的效果,因为它把美国带入了战争。美国在珍珠港受到奇袭后,实行先欧后亚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于欧洲战场,而在太平洋战场采取守势,反而为希特勒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最终葬送了他的一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