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一种说法:

康熙因为弘历(乾隆)幼时的表现,决定着力把把弘历培养成一个隔代国君。而在雍正即位前,康熙与雍正就已经达成了默契:雍正之后的继任国君人选就是弘历(乾隆)。

对这个说法人们提供了几个佐证:

1.康熙对弘历很关爱。

2.雍正在“九子夺嫡”中最终胜出,荣登大宝。

3.雍正驾崩前已书继任者名讳于正大光明匾额后,又随身藏有一份,二者相映“传位于弘历”,乾隆即位。

似乎,这些佐证完美的印证了上述“康熙雍正共培继任者弘历”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没那么简单!

乾隆对于康熙充满崇敬之情,从他幼年到他去世这一生的时间内,他都是他康熙爷爷忠实崇拜者,更是一直以他康熙爷爷为标杆来鞭策自己。

乾隆从个人感情上对康熙爷也是充满亲近感,两个人三观相合,情趣相投,既是关系亲密的好爷孙,又是一对忘年交。更重要的是康熙爷从始至终的对弘历的欣赏与栽培,即充满了感情、又充满了恩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弘历与康熙的优质互动,弥补了雍正与康熙情趣不投的弱点,增加了康熙对于雍正的倾心,对于雍正胜出夺嫡大战当然有些帮助。

可是,要说康熙是为了要隔代传位于弘历,才最终传位于雍正,那就本末倒置了。

把上述观点的三个佐证中逐一分析,再来辨一辨上述观点本末是否倒置了。

康熙曾将弘历养在皇宫,膝前亲近,着力培养。这事是真的不?

真的!

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是什么时候?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

康熙爷哪年驾崩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我们来算一下时间,康熙与乾隆的交往时间不过才八个月。

康熙爷在三月十二日傍晚驾临四子雍亲王胤禛(雍正)的府邸圆明园。在“九子夺嫡”的战末期,康熙多次造驾临雍亲王的圆明园,表面上不显山水,似乎与立褚无关,实际上怎么可能?康熙在两立两废胤礽后,政治上已不再允许他再立太子,所以他也只能改变思路,谋划直接确定继任者。

八爷党早被康熙看透了,并不是能执掌江山的大才,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禵等连续被臣子利用,被臣子架到火上去烤。实在是自绝了自己的继任之路。你想想,一个当皇帝的连臣子都驾驭不了,还能保得了江山社稷吗?太子党也几乎是同样是情形,所以值得进一步考查的皇子,就只剩下“与世无争”的雍亲王胤禛了。

“九子夺嫡”白热化、被泼灭,变为暗流汹涌的地下活动的背景下,康熙多次驾临圆明园找雍正“聊天”,当然有深刻的政治意味!

是什么原因让康熙并不能对胤禛完全放心,以至于还要多次当面“考察”呢?

因为胤禛(雍正)的性格。百人百姓百脾气,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性格的人却不能当皇帝。而令康熙略有顾虑的就是胤禛阴翳、冷酷的性格。大清自努尔哈赤与关外起兵,至皇太极被引进山海关,窃得了大明天下,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坑:如何不重蹈元朝的覆辙,能入得中原做不稳江山。

所以大清对汉人天下的统治,最主的策略就是:宽严相济,最忌苛政!康熙经历了三番之乱后,更是痛定思痛,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祭出了一张“宽济百姓”的王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所谓“永不加赋”,就是无论以后人口数怎么发展,每年的人丁税征税额度,都以康熙五十一年的赋税数为准。康熙不是只对百姓以宽为本,以严为辅;对他的臣工也是这样,所以才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支持,才得以做稳了大清江山的根基。

康熙为着大清立国之本考虑,就必须选择一位能够继续执行“宽严并济”基本国策的接班人。太子党与八爷党的几位皇子多是有宽无严,根本不能治理天下,而老四胤禛严是够严,宽又不够,这就叫康熙非常的不放心了。因为过刚则折,过严则乱,时间久了必出乱子。

康熙初见老图胤禛的儿子弘昼与弘历时,他已经68虚岁了,已经在位61年了,他的身体与精力的情况他自己最了解,旁人也都心照不宣(所以才会有“九子夺嫡”),所以他急于敲定大清江山的接班人,所以他多次“若无其事”的驾临老四胤禛的圆明园。

胤禛懂不懂他皇阿玛的心意?胤禛懂不懂他皇阿玛的担心?

何止是懂!是太懂了。但他也无能为力,为什么呢?

一条狗能够只吃饲料不再吃屎,但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完完全全的颠覆自己性格的,甚至做出一点改变也很难!况且胤禛也知道自己的性格严则有余,宽济不够,是不利于统治江山的,所以他有与康熙一样的认识,但也同康熙一样需要一个解决办法。

康熙想考察出的办法,胤禛终究还是创造性地给想出来了:儿子不够、孙子来凑;儿子严一点、孙子宽一点;儿子管江山、孙子继江山。

于是胤禛巧妙地安排儿子弘历与康熙见了第一面。这一面早也可以见,晚也可以见,但都不合适,只在康熙需要一个解决办法的时候出现,可见胤禛超高的政治谋略与坚忍果断。胤禛甚至为了让弘历在康熙面前显得更有“卖相”、更高光,巧妙的安排才貌逊色的弘昼与弘历同时面见康熙。

胤禛又做对了,康熙很满意胤禛给他推荐的这个小皇孙弘历。在康熙看来弘历精力旺盛、学有所成、睿智大气、宝器天成,正是拥掌控江山的绝顶天赋。

可是要做皇帝,只有天赋与努力还远远不够,还要够“富贵”,于是康熙很快就要来了弘历的生辰八字,叫人批了命格给他看,看完他就放心了。至于批八字的事,属于封建迷信,我们不做过多描述,但是从乾隆一生来看,他确实算得上一位大福、大贵、大顺、大成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康熙仍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又要求胤禛把弘历的额娘钮祜禄氏带来看看,康熙看过以后直说此人有大福相。

至此康熙对于胤禛一家的考察才算完全结束,因为他已经能够确认一件事,大清国运交到胤禛手上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富贵一窝,互相牵扯,弘历的额娘钮祜禄氏一个出身低微的女人都有大福相,必是承夫受子之福,所以胤禛与弘历必能继续宏开大清国运。我还是那句话,现在说这些就是迷信,康熙时人们就讲究这个,所以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背景下去理解他们,而历史也证明钮祜禄氏后来贵为皇后、太后,寿享84而去,富贵及天。

康熙把胤禛的事考察完毕后,就已经打定主意传位于胤禛了。但康熙还有一件大事要做:教弘历熟悉政事、观察如何做皇帝;同时把弘历当作胤禛继任者培养,也是在对胤禛及所有人表态关于弘历将来继任胤禛的事,这一点很重要。

于是康熙将弘历带回皇宫亲自抚养教育去了。“养育宫中”对于康熙时代的皇孙来讲确实是极大的“恩遇”。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为康熙所喜爱,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太子两立两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割舍不了这个弘皙。朝鲜使臣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也就是说,因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登上皇位,康熙才在废太子问题上迟迟下不了决心。(《朝鲜李朝实录》)

关于弘历在皇宫中与康熙朝夕相处的故事,有很多。康熙六十一年夏秋两季五个多月,康熙与小弘历在避暑山庄中几乎天天在一起,康熙批阅奏章的时候,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老皇帝时常站起来,走到孙子身边,手把手教他写。吃饭时祖孙坐一桌,康熙不断地给孙子夹菜。便是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康熙也特批弘历可以留在身边。

乾隆在60多年后还在写诗回忆:中午,康熙泛舟避暑山庄湖上,山上玩耍的弘历远远望见御舟驶来,就满心欢喜地跑下山来。老皇帝见了,生怕孙子跌倒,急忙跑到船头,朝弘历大喊:“慢点跑,别摔了!”。

总而言之吧:

康熙弘历是全情呵护、尽心培养;而弘历则是海绵吸水,大饱其福。弘历给予了康熙希望与纯真的天伦之尔;而康熙则给予了弘历一颗为圣君之心志和一生的榜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千古一帝”康熙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总结:

“康熙在97个孙子中,一眼就相中了12岁的弘历(乾隆)”,这个说法对了一半,康熙在“职业生涯”的晚年是选择了胤禛为大清江山的接班人,促使他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相中了弘历。

康熙不是一眼相中的,也不是仅仅相中弘历,他相中的是胤禛一家,他相中的大清国运继任者的福气。

康熙在临终前的八个月,将自己的精神气质完美的复刻到了弘历的心里,谁能否认,这不是一和生命的延续呢?

我是林灿,志怪+历史,喜欢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