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郡乌桓与袁氏有军事同盟关系,其是助袁抗曹。 曹操与袁绍年轻时曾相交,光和七年,东汉爆发黄巾军大起义,平乱期间各地长吏独揽军政大权最终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割据势力:北方主要是曹操据兖豫、袁绍据河北、公孙瓒据幽州、公孙度据辽东、张扬据河内、吕布据徐州、张绣据南阳;后,各方势力几经吞并,至建安五年官渡大战前北方主要为袁绍与曹操两大集团。

时公孙度偏安辽东无力南下,故袁氏与曹操两大集团的对决已不可避免。建安四年袁绍发兵南下,袁、曹自此正式进入交战关系阶段。 东汉建安初,袁绍以和亲及册封的方式与三郡乌桓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直到袁尚等为曹操所败、失河北而北奔三郡时,三郡乌桓仍未有叛袁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击东北西南之三郡乌桓并非一场独立的战争,在军事上三郡乌桓是袁氏的同盟者,故这实质上是曹袁两大集团的最终决战。经此一役,曹氏从东汉末时起即确立了对东北地区的最高统治权。

公元204年,曹操歼灭了袁氏主力,袁尚等北遁与三郡乌桓连兵,欲复立。 官渡之战时,在鲜于辅、阎柔的带领下,幽、并二州部分地区及乌丸、鲜卑、郡兵之一部实已投至曹操麾下。时,原刘虞从事鲜于辅在渔阳田豫的劝说下投降曹操,曹操征三郡乌桓之际,阎柔随征,鲜于“辅亦率其众从”。鲜于辅等人的归附,为曹操速平三郡乌桓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助力。

建安七年袁绍卒,三子尚得立,同年曹操北上攻袁。建安九年曹操败尚得据邺城,建安十年斩长子袁谭,袁尚、袁熙“奔辽西乌丸”,欲凭之伺机重复旧业。 从曹操攻邺至袁尚北遁,三郡乌桓仍旧拥袁抗曹。早在建安九年,曹操欲攻袁谭时“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曹操命牵招至柳城,为乌丸“峭王等说成败之效,祸福所归”,峭王等信服方未发其兵。建安十年,当曹操将势力范围扩展至幽州北部时,三郡乌桓终于与曹氏发生了直接军事冲突。

曹操破邺城后,实已据有河北大部地区—幽冀并青四州,曹操居北而孙氏居南的格局渐趋明朗。为解决东北侧牵制以与南部之刘表、孙权争天下,曹操舍难取易决定先定三郡乌桓,扫除袁氏残余力量。东汉末时由于乌桓、鲜卑为寇,上谷至辽东一带长期动乱不安,当地吏民等皆盼安定,其后来助曹操攻乌桓的目的就在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尚欲凭三郡乌桓之助复据幽冀等州,对曹操造成威胁和牵制。袁尚兵败后投奔蹋顿,三郡乌丸“数入塞为寇,欲助尚复故地”。当“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袁“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曹操的谋士郭嘉认为:“袁绍有恩于民夷”,曹军虽占有青冀但对当地民夷“德施未加”,一旦“舍而南征”给袁尚喘息之机,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建安十一年,曹操灭高干得并州。为消灭袁氏残余力量稳定后翼东北局势,解决南下与刘表和孙权争霸的后患,于是曹操决定趁和孙刘对峙的战争间隙北征三郡乌桓。 三郡乌丸虽知曹军将至,但除淤道塞路、集兵柳城外并未作其他准备。与之相比,战前曹操皆有充足准备。

郭嘉认为北征乌丸的理由有三:一是贸然南征一旦给袁尚喘息之机,袁绍有死灰复燃的危险;二是乌桓“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三是刘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刘备得不到刘表重用自然无兵偷袭许都,故“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为免陷入“屈力殚货”的持久战,曹操以千里袭人之计速破乌桓。 建安十二年三月,曹操军出邺城,在东北发起局部性统一战争。虽然出征前便有速决之意,但曹操初出军时辎重多、被甲行,可见这一阶段速胜战略贯彻得并不坚决彻底。五月,曹军至涿郡,郭嘉认为如欲趁敌不备袭敌于千里之外便要弃辎重、丢重铠。曹操从其议,留大军在后跟进而以精锐轻装急行。至此,速胜思想才转化为实际战略。

五月,先锋速至无终后,曹操欲从傍海道兵击三郡乌丸。然当时已入夏雨季节,因此“军不得进”,曹操约由五月开始驻军、至 “秋初已成大水”—时在七月,滨海之路受水浸泡成为泥洼之地,“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曹军因此无法通行。因为自然天气及敌人阻挠,曹操的第一个从傍海道千里袭敌的作战计划以失败告终。

曹操听从田畴的建议回师改行古道,并立木于滨海路边——行“能而示之不能”之计以麻痹敌人,三郡“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自此,乌桓戒备渐松。于是曹操引军“登白狼堆”,兵锋直指乌桓之柳城。至此,曹军终于占得出其不意的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曹军急行至柳城约二百里时才被三郡乌桓候骑发现,袁尚、袁熙、蹋顿、楼班等匆忙“将数万骑”出兵迎战。八月,两军战于白狼山,三郡乌桓兵“众甚盛”,发兵前曹操听取郭嘉建议,为达到千里袭人出其不意的效果而轻辎重、弃重甲,故当时曹军“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曹“操登高”以观乌桓军阵、“望虏陈不整”—乌桓阵型散乱主要源于仓促备战,而这正是曹军出其不意所致,于是曹操决定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将兵击之。大将张辽亦“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张辽领命带兵为先锋冲击敌阵,乌桓不意曹军先发制人,因阵型不整不能协调指挥,故乌桓兵大乱,在张辽的冲击下败散,曹军“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万口”。

曹操继续北上,攻柳城,破之。至此,三郡乌桓的主要力量已被消灭,袁氏对曹操的军事威胁基本解决,东北西南部恢复稳定已成大势所趋。 白狼山之战后,辽东乌桓单于速仆丸等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因其兵尚有数千骑,为防止袁尚等复为乱,故众将多劝曹操发兵辽东。袁氏兄弟至辽东襄平后欲杀公孙康以据辽东,结果被公孙康所杀,袁氏与三郡乌桓对曹操的威胁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