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被汉武帝寄予厚望。后来他策应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以五千骑兵和单于八万大军鏖战,力战而不能脱险,终于无奈投降。

汉武帝当时大怒,连替李陵说话的司马迁都被处以腐刑。后来汉武帝又后悔,自己当初安排不周,让李陵孤立无援,派人召他回来。但又听闻别人误传李陵在教匈奴人练兵,一怒之下,把他全家都杀了。

自此,李陵对汉武帝心寒至极、恨之入骨,从一心留在了匈奴,娶匈奴公主为妻,被封为右校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陵的好友苏武,比李陵早一年来到匈奴。苏武是作为正使出使匈奴,他的副使串通匈奴贵族,要趁大单于出去狩猎之机,起兵造反。事迹败露,苏武虽然毫不知情,但也难逃干系,当时便要自杀以全忠节。

在被匈奴人审讯的时候,苏武再次自杀,被匈奴人救了回来。大单于佩服他的气节,一定要用高位招降他。苏武坚决不降。单于便把他放逐到北海放羊,任他自生自灭。

当李陵得知苏武也来到匈奴后,自觉羞愧,一直避而不见。后来单于得知他们二人以前曾经一起共事,关系也很好,便让李陵去劝降苏武。李陵这才盛装到来,大摆宴席还不够,还带着乐队。

衣不蔽体的苏武,手里持着一根磨秃了的节仗。大汉有两根节仗最出名,一根跟随张骞远走西域,九死一生而还,另一根就在苏武手里,是气节的象征。华丽而隆重的场面更对照了苏武的落魄。

李陵劝道:“单于听说我与你一向情谊深厚,所以派我来劝你,单于愿意对你虚心相待。你终究不能再回汉朝,自己白白受苦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你的信义节操,又有谁看到呢!你的两个兄弟,先前已都因罪自杀;我来此时,你母亲也已不幸去世;你的夫人年轻,听说已经改嫁别人了;只剩下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又过了十几年,是否还在人世,不得而知。人的一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般短暂,你又何必长久地如此自苦!我刚投降匈奴时,精神恍惚,像要发疯,恨自己辜负汉朝,还连累老母被拘禁牢狱。你不愿归降匈奴的心情,怎么会超过我!况且皇上年事已高,法令变化无常,大臣无罪而被抄杀满门的达数十家,安危不可知,你还要为谁这样做呢!”

苏武说:“我父子本无才德功绩,全靠皇上栽培,才得以身居高位,与列侯、将军并列,且使我们兄弟得以亲近皇上,所以我常常希望能够肝脑涂地,报答皇上的大恩。如今得以杀身报效皇上,既使是斧钺加身,汤锅烹煮,我也心甘情愿!为臣的侍奉君王,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一般,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遗憾。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武帝去世,李陵跑去告诉苏武。苏武哭到吐血,一连好几个月,每天早晚都对着南方涕零。

后来汉朝得知了苏武的情况,与匈奴交涉,终于使这位滞留匈奴十九年的英雄回到了故国。

当时汉昭帝年幼,辅政的霍光、上官桀和李陵关系也不错,他们想招李陵回来。苏武也有这想法,一再的给李陵写信,这次换李陵向苏武表达心迹了。于是便有了那流传千古的名篇《答苏武书》。

李陵的这篇《答苏武书》,和他好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是借给友人回信,来表明心志。两人的悲剧也都是因为汉武帝的刻薄寡恩。

《答苏武书》中,李陵阐述了当年他被围困的艰辛悲壮,又说了自己无奈投降后全族被杀的悲惨,痛诉汉武帝的失德。

他虽然被封为王,锦衣玉食,不必受苏武那样的困苦,但心里何曾安稳?——“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说到自己的冤屈,他也想以死明志——“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他当初想杀身成仁,后期投降后心里的憋屈劲,和司马迁宫刑后的屈辱苟活又有多相似?

苏武滞留一毛不拔的荒漠十九年,矢志不渝。李陵力战之后,无奈投降,汉武帝将他族灭,李陵一面于国有愧,一面又心寒。两人立场虽不同,但都没什么过错。李陵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劝过苏武投降。苏武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劝李陵归国。

在大是大非、国家荣辱这方面,苏武固然流芳万古,但李陵也没有辜负国家。

最后李陵悲壮的告诉苏武——“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读罢,不免让人感慨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