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在与反法同盟作战时,基本上屡战屡胜,较之法国组织情况的集中高效,反法同盟各国间的不相协调在一开始就为其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和结局上的连续瓦解埋下了种子。纵观七次反法同盟,第一、二、六、七次是较为广泛的同盟,欧洲战略格局上拥有重要力量的国家几乎都有参与。第六、七次同盟属于对在俄国战场受创的拿破仑穷追猛打,并最终都取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

实际上,只有前五次同盟是欧洲各保守势力国家联合与由兴至盛的法军进行军事对抗的组织载体,而它们无一不以失败瓦解收场。征俄战争不能算是一次反法同盟战争,这次战争应该算是法国同盟体系中的双峰一一法俄两国间的自相残杀,直到拿破仑败退巴黎,途经的奥地利或者普鲁士都没有响应俄国发兵追击拿破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损失了第二都城莫斯科,从莫斯科直到波兰边界,战线上的城市几乎全部化为焦土,法俄战争可以说是俄国的胜利,它与反法同盟无甚关联。那么直到拿破仑的军队衰败以前,真正与法军正面对抗的就是前五次同盟。

第一次反法同盟名义上有英国、荷兰、俄罗斯、普鲁士、德意志诸侯国、撒丁和那不勒斯参与,但荷兰很快被打败,英国只负责财政支持和海上封锁,普鲁士因为更在意德意志内部和东方的事宜所以在低地战败后也很快就撤军了。真正从一而终地反对法国的在陆地只有奥地利,因而拿破仑在意大利战胜内部矛盾重重的奥军后,第一次同盟就很快瓦解了。

第二次同盟名义上由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西班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组成,但实际上情况与第一次大体一致,俄罗斯对于法国的态度并不坚决,而那不勒斯又太过弱小,所以很快就被法军打败,战局很快又演变成奥地利的独力支撑,马伦戈和霍恩林登的失败让他不得不与法国再度和谈。第三次同盟由英、俄、奥三国组成。新沙皇亚历山大比保罗一世对法国的事务要用心一些,因而亲身参与了奥斯特利茨的战役,但俄奥联军在奥斯特利茨的失败还是让第三次同盟的瓦解不可避免。

第四次同盟是尤为仓促单薄的一次同盟,普鲁士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发动了这次同盟,但很快普鲁士就在战场上为它将军们和宫廷内的内斗付出了代价,《提尔西特条约》让法国获得了俄罗斯这个强大盟友的同时,几乎让普鲁士亡国。没有了普鲁士这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和俄罗斯的支持,第五次同盟就只剩下海上的英国和陆上的奥地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格拉姆战役中法军战胜了奥地利一一这个欧洲大陆上它最后一个公开的敌人,《维也纳和约》让最顽固的敌人奥地利也成为法国的盟友。至此,法军战胜了反对国的五次联合进攻,打败了欧洲陆上的全部正规军。

纵观五次同盟,可以看出反法同盟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始终存在的不相协调,这是除却旧制度普遍危机带来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只能适应有限战争的落后的军事制度以外,反法同盟显著的弱点。究其根源,首先可以追溯到列强之间本来就有深刻的利益冲突。

18世纪的欧洲大陆王朝战争接连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英西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一系列冲突反映了列强间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对立,不可能因为法国革命的异军突起而彻底消泯,各国之间的猜疑算计成为历次反法同盟不能同心同德的根本原因。

其次,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于镇压法国问题的态度上的差异。在五次同盟中,只有英国和奥地利始终是最坚定的反法成员。英国与法国的矛盾具有争霸的性质,两国在政治、商贸、殖民地等领域一直以来都如同冰炭,而奥地利与法国的矛盾则在争霸的色彩之外又增加了意识形态的色彩。

相对于英奥,普、俄两国的反法态度并不始终如一。像普鲁士,在1795年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和约》后,不仅单独退出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而且还对欧洲的战局维持了所谓的“十年中立”,这是因为普鲁士实际上成为法国集中打击奥地利方针的受益人。在前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奥地利遭受连续打击,不只丧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虚名,其势力还被完全排挤出了意大利和德意志兰。

而俄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到保罗一世,甚至到亚历山大一世执政的初期都对法国的军事威胁感到相对轻松。这也造成了前两次反法同盟俄国虽然都有参加,且都取得了乐观的战果,但还是轻易地转移了反法立场。相对于法国,东地中海和波兰才是沙皇关注的重点,加上保罗一世的遇刺又给新沙皇亚历山大增加了改革内政的任务,这些都牵制了沙皇对法国问题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1804年,俄国才感到有必要制止法国东进的步伐。但很快,由于拿破仑在弗里德兰战役后对俄国战畋的慷慨态度使两国于1807年建立了起码在当时看起来十分深厚的友谊,列强间对法国态度上的差异也使得同盟无法统一行动的步调。

反法同盟军力量的过于分散,同盟既不能让各国达到相当程度的团结,又不足以产生一个足够强大的领导核心上。就力量分散而言,同盟各国的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原因。英国孤悬西部海外;西班牙地处法国西南,一道比利牛斯山横亘其间;奥、普、俄地处东部,互不统属,法军中最精锐的部分就分布在莱茵河和摩泽尔河抵抗它们;至于荷兰、撒丁、那不勒斯则分处东南、西北,它们自身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对法国形成大的威胁。

除了地理位置,反法联军各行其是互不统属是其力量分散的又一原因。这使得同盟联军战胜时不能配合追击扩大战果,战败时又往往因擅自缔约脱离同盟,打击士气,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同盟瓦解。同盟的最强支持者英国,只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缺乏强大的陆上力量,因此尽管它为同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却无法承担直接打击法军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