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运山

2、借助摆件增加盆内形象的动作性无论是树桩盆景还是山水盆景,其盆内形象的动作性往往难以表现,但如果在盆中得体的部位放置一至几个动作性强的摆件,如人物、动物、小船、车辆、小桥等,摆件虽小,在增强整个盆景的动作性方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例如朱广兴先生创作的山水盆景《千里江陵一日还》,盆中陡峭的山峰耸入云天,一条峡江劈山而过,在江面适当的部位放置一条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摆件坐人小船。小船随波逐流,飞流而下,像一支离弦之箭,整个盆景的动感跃然眼前,这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活动感。这个小船摆件在整个景物化静为动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类盆景还有《峡江放排》、《山寨》、《望归》、《八骏图》、《深山藏古寺》(见上页图)、《送别》、《望夫石》、《踏遍青山人未老》、《丰收在望》、《孤帆远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给予盆内形象以活动感

与前者不同的是,盆内形象不具备直观的动作性,它往往失去独立性,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象征,其活动状态常常有人的主观色彩。这一类型的化静为动创作手法可以分为象形式、拟物式、拟人式、移情式、形式感式、疑动式等。

1、象形式利用树体和山石形态特征进行动物或其它物体形象造型。如将树、石造型成龙、凤、虎、狮、狗、兔、云彩等。用动物的形象作盆景,物的动,便由无感的动化为有感的动。例如焦国英先生创作的树桩盆景《玉兔的祝福》,该盆景是用形似玉兔的野蔷薇桩头嫁接三个品种月季而成,树冠由4种花色、100多朵花构成,似一个花篮。玉兔祝福,在盆中不是直观的动作性,是经过人形象思维以后,人的感情强加给玉兔的动态。这类盆景很多,如《神州第一云》、《龙马精神》、《龙凤呈祥》、《千禧龙》(见上图)、《狮吼》、《彩云飞》、《云恋奇峰》、《云卷云舒》等。

2、拟人式在盆景创作中,常常借用这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静物拟人化,人动则物动,物动即景动,达到化静为动的目的。例如黄明山创作的榕树盆景11《轻歌曼舞》就属这种类型。盆中榕树形象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主干弯曲似少女苗条的曲线,成团气生根下垂似少女的长裙,而大飘枝有如少女的长袖。好像少女正踏着音乐的节拍,低声吟唱,慢舒广袖,翩翩起舞,给人以动感美。榕树桩景的动象,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想象外加给的,榕树在这里失去了独立性,成了人的化身。这类动势盆景还有《群仙拜寿》、《相看两不厌》、《彬彬有礼》、《自有后来人》、《福寿齐眉》、《二乔》、《一介匹夫》、《醉舞春风》、《顶天立地》、《太公钓鱼》、《老妇新妆》等。

3、移情式?? 静物在自然状态下带有人的某种感情色彩,通过大脑丰富的联想后产生动感,使不动如能动。例如苏伦先生创作的雀梅盆景《老梅着意化为桥》,在雀梅主干右边树高1/3处,长着一个比干稍短“之”字形粗壮主根,根下端长在右侧盆土之中,主根下部悬空横卧盆上,似一座桥梁。这座得天独厚的桥梁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是老梅为了使道路畅通,而不辞辛苦着意化为的桥。老梅本是无情物,在这里老梅的感情是作者在塑造景物形象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形象之中去了,使无情的雀梅根变成有情的……景物变成情物,而动感即在“着意化为桥”的过程中产生。类似这类盆景还有《骄杨颂》、《高洁图》、《中华魂》、《虚怀若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高风亮节》、《君子之风》、《千里共婵娟》、《独领风骚》等。

4、形式 感式 论清《颐园画》写道:“花以形式为第一,得其形势,自然生动活泼。”盆景中景物的安排,有时也利用所谓的“形势”,即形式感。王朝闻《雕塑谈》中讲形式感“使人觉得形体仿佛不能满足于它所占据的固定空间,力图向四周伸展,静止的形体显得活跃起来。”形式感式的化静为动,具有由力引起的自然状态,往往使塑造的景物显得活泼跳跃和具流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