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20 世纪所存在三个最大的问题分别是“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那个年代,这样的问题也愈演愈烈。

这让很多作家开始用笔尖鞭辟社会畸形转变的现实,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便是其一。

熟识老舍的读者都知道,老舍早期的作品尤以“幽默”见长,比如《赵子曰》中对新派学生的调侃奚落,《老张的哲学》里的嬉笑怒骂,老舍都倾向于用一种轻松机智的方式窥视市井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社会的动荡,老舍的创作风格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而《月牙儿》就是老舍创作风格的“分水岭”,被人称作“老舍从笔尖上滴出的血和泪,爱与恨的结晶”。

《月牙儿》其实脱胎于老舍尚未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明湖》,不幸的是,《大明湖》手稿在30年代战火中被焚毁,老舍对此一直念念不忘,虽说大部分情节早已淡忘,但是有一个情节却烙于心中,那便成了《月牙儿》的雏型。

可以说,《月牙儿》是《大明湖》的浓缩本,也是老舍“心头血”的凝结,很多读者或许不知,创作《月牙儿》的初衷与老舍的初恋有关。

老舍家境贫寒,曾得到过邻居刘善人的资助,他对刘善人之女萌生了爱情,可是后来刘家家道中落,初恋对象命运如风中残叶,沦落红尘,最终带发出家为结局。

这部《月牙儿》,老舍写了一对母女被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故事,老舍身为男性作家却以女性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将女儿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剖析,这是老舍为初恋情人的辩护,这种无法释怀的感情,让小说平添一种唯美的凄凉。

这部小说除了语言唯美细腻外,他的情节设计也颇具匠心,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月亮”为意象,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写人的悲欢离合。将“我”和“月亮”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母女二人在生活与尊严中苦苦挣扎,最终却只能在黑暗中无尽地沉沦,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成了女性的悲剧。

一、在男权社会中,女人唯一的生存途径就是依附男人

老舍以第一人称来写女儿,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走近她的内心。文中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后来《月牙儿》改编的电影中,她名叫月容,我们且这么称呼她。

在月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她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窘迫之下,她们只能典当东西换些粮食,可是家底不久就被掏空,母亲只能靠给别人洗衣裳、洗臭袜子来养活她,这些臭袜子臭味熏天,母亲常常被熏得吃不进去饭,而曾经光洁的手也起了一层鳞,母亲的精神被这种非人的操劳不断摧残,整个人都变得呆滞了。

月容想要帮助母亲,可是却插不上手。后来母亲改嫁了,她有了新爸,新爸对她也很好,还供她去上学,读到这里,月容的命运好像柳暗花明,但是不久之后,新爸就抛弃了母亲,母女二人艰难度日,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当了暗娼。

新爸到底去了哪里?在这里老舍并未说明,但是从后文月容的命运走向来看,这个新爸很大程度上是另结新欢,抛弃了她们。

事实上,依附男人求得生存的想法,多年后,月容也曾尝试过。她遇到一个待她看似不错的男人,男人供她吃喝,给她买新衣服,但是月容却隐约感知到自己终将被“抛弃”的命运,终于有一天,男人的妻子找上门来,她才知道自己做了小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尊心驱使着月容不哭不闹,偷偷地搬走了。后来辗转,月容又遇到男人的妻子,才得知这个男人本是寻花问柳的花心人,离了她后又另找了新欢,这次干脆抛弃了妻子不知影踪了,可没想到,这个妻子却还是在苦苦的寻找,因为她被她的观念”禁锢‘,毕竟她得从一而终。

讽刺的是,这个妻子却羡慕月容的自由,而月容更羡慕她至少有口饭吃。不得不说,老舍这样的安排既独具匠心,又令人唏嘘不已。

也就是说,在当时,作为一个女人,想要依靠男人生存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悲剧之中,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她们要带着道德的枷锁“从一而终”,就像是摇尾乞怜的小狗,喜欢了扔个骨头,不喜欢了就随手丢弃。

就像小说中说的:

他所要的是肉,他发散了兽力,你便暂时有吃有穿;然后他也许打你骂你,或者停止了你的供给。女人就这么卖了自己,有时候还很得意,我曾经觉到得意。在得意的时候说的净是一些天上的话;过了会儿,你会觉得身上的疼痛与丧气。

一次次经历,让月容明白:在这个社会中,女人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男人,而一个男人却是靠不住的,只能把自己卖给更多的男人,无情的命运,终究还是把月容推上了母亲的的老路,让她成为一个自己曾经不齿的“暗娼”。

二、在饥饿和贫穷面前,甚至连亲情都不堪一击

在母亲被新爸抛弃后,月容以为母亲还会再去洗衣裳,可没想到母亲却做起了“暗娼”,当时,母亲除了出卖自己的身体没有其他的选择。

月容那时还在高小上学,母亲郑重地对她说“念书!念书!”,最开始,母亲多么希望她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不是走上自己的路。但得知母亲的选择后,月容还是不得不学会了“恨”母亲,并且“非恨她不可”。

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同学们常偷偷谈起“暗门子”,这让月容的内心极度煎熬,生怕她们知道母亲在做暗娼,另一方面,她又很害怕以后会和母亲一样,成为自己不屑地那类人。所以她“不得不恨”,只有这份“恨”才能够让自己与母亲划清界限,警醒自己不能走上母亲的路。

然而,命运的天枰并没有向她倾斜半分,母亲因年老色衰,连暗娼都干不动了,维系不了俩人的生存,母亲只能给月容出了一道难题。

“妈妈的心是狠的,可是钱更狠。妈妈不逼着我走哪条路,她叫我自己挑选──帮助她,或是我们娘儿俩各走各的。”

也就是,月容代替母亲做暗娼继续挣钱?还是母亲嫁给一个馒头铺的掌柜,而月容自寻生路?

月容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让曾经温暖的“母女情”开始断裂。“爱死在我心里,像被霜打了的春花”。

月容只好找到学校的校长,胖校长好心收留了她。在此期间,月容一度想要去找母亲,可是她深知,她和母亲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厚的障碍,那就是“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因为校长换人,月容又遇人不淑,她去饭馆做女招待,又不想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她的生活又一次走上了绝境。

在彻底沉沦后,她回到了之前母亲居住过的屋子,开始挂牌“营业”。可没想到,没过多久,曾经朝思暮想的母亲却找上门来,再一次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只能来投靠女儿,以前,母亲靠做暗娼养活女儿,而如今女儿又得靠做暗娼养活母亲,这让月容不禁哀叹“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可是,再次重逢的母女,却早已没了早日的温情,月容希望母亲给她一点安慰,哪怕是空话,可是此时被“穷”怕的母亲眼里就只有钱,她已经顾不上女儿的体面与尊严,生活早已把母亲摧残的麻木和心“硬”了。

不知道月容会不会常常午夜梦回,哀恸母亲抛弃了她,但是现实却提醒她,在饥饿和贫穷面前,亲情都是不堪一击的。但是反过来,作为母亲又何尝不想女儿过得比自己幸福?母亲也许也曾无数个夜晚为自己的决定痛苦流泪,但是“眼睛却没了眼泪,早就干了”。

故事的结尾,月容因“非法”为娼被抓入狱,她却觉得“狱里是个好地方”,她宁愿呆在狱中,也再也不想在丑恶的社会沉浮,但是,好久未见的月亮再次出现,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母亲,这是月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丝希望。

三、独特的二元情节设计,暗示底层人民的悲剧命运轮回

老舍在《月牙儿》中对人物的安排设置上,采取了二元照应,一元为主的方法,匠心独运,引人深思。

首先,他对母亲和女儿月容进行了双重叙事,以月容为“主”,母亲为“辅”,而母亲就像是走在“我”前面的影子一样,她的命运就像是月容注定要走的轮回,母亲在经历丧夫、改嫁、做苦工、沦为暗娼的过程中,也曾经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过,但是却均已失败告终,而这一切,月容都看在眼里。

月容虽然受过高小教育,但是她的内心却很清楚前面等着她的最终是怎样一条路,最终的“沉沦”也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老舍之所以重复着来写的母女两代的相似命运,其实是在表达当时底层人民悲剧生活的普遍性,以及悲剧的延续性。

就像是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后怎样》中曾提出命题:“出走的娜拉怎么办?”她们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而《月牙儿》的主人公只有一条路,她的回来与否都是堕落。

其次,月容虽然重复着母亲的生活轨迹,但是她在反抗的情绪上却与母亲愈走愈远,面对生活的磨难,母亲一直是逆来顺受,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母亲变得可怜可憎,而月容却一直在抗争,但是最终却仍然和母亲一样殊途同归——对这个社会彻底丧失信念。

老舍以他深沉的同情和痛苦把美的毁灭过程揭示给人看,这种“毁灭”看似永无止境,无论是肉体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事实上,老舍后期的作品,比如大家的熟知的《骆驼祥子》,也是如此,祥子的命运始终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三起”又“三落”后,让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自暴自弃地堕落了下去。

所以说,老舍用他的笔触揭露的是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剧性命运,他思考的是在那个黑暗社会里,人性被蹂躏,整个社会变成一个非人性的恶性循环的世界。

而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自觉担负起,为底层人民书写的责任和使命来,这在当时,实属不易。老舍便是其中之一。

四、以“月牙儿”为意象,反射作者的悲悯情怀

古往今来,“月亮”都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少蕴含着一种“凄凉感”。

而在《月牙儿》这篇小说中,月亮都是残缺的“月牙儿”,在小说反复出现了十几回,而“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和主人公月容的心境和心情相关,但是残缺的月牙儿却也预示着主人公不圆满的生命结局,作品中月容的视角下,从未见过“满月”,境由心生,注定月容的生命也是残缺不全的。

“月牙儿”第一次出现,是月容的父亲病危去世时,月牙儿带着寒气,“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父亲是家庭的支柱,父亲的去世让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这是月容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人间的“悲欢离合”。

之后,月容历经磨难,她始终努力保持着“自我”,但是在第一次失去童真后,她不得不把命运寄希望于一个男人身上时,“月牙儿被黑暗淹没”,黑暗来临,月容失去了那个斜斜的充满寒气的月牙儿,彻底失去了自己,她距黑暗也越来越近。

直到最后,月容被逼为娼,又不幸入狱,但是许久未出现地月牙儿又见到了,或许这意味着月容内心的光未灭,也或许是认命后的大彻大悟,留于你我猜想。

总之,老舍通过“月牙儿”为小说营造了一种诗一般的艺术境界,凄美的月牙儿和底层妇女的命运纠缠,给人一种凄凉的悲剧美。

而其实,在老舍笔下,月牙儿就是当时万千妇女的代表,它没有想象的美好,而是不得不在经历挫折后,向命运低头,这里包含着老舍对底层苦难妇女的悲悯和同情,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月牙儿》,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思想和艺术得到完美结合的名篇。

在那是个战火纷飞,时局混乱的动荡岁月,内忧外患之下,举国陷入经济困境,民不聊生。富裕阶层尚能保全自身,而底层人民就只能苟且偷生,男人出卖劳力尚能糊口,而女人的处境却极为尴尬,找不到工作,在贫穷和饥饿面前,很多人都被迫走上“卖身” 的不归路。

面对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老舍的很多作品都饱含着面对苦难,蕴藏底层人民悲剧命运的轮回之痛,而在《月牙儿》,他更是借主人公月容之口,更是对社会制度的鞭挞以及反思。

然而,美在毁灭着,但美仍在毁灭中挣扎着、抗争着,对于这样的悲剧,惟愿后人牢记。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