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 是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公元前334年他率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征服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古代世界的面貌也为之改变,他东征的十年是希腊社会的极盛时代。

在此前后,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明吸收了东方营养而且也使高度发达的古希腊文明以空前规模传向东方,促进了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中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的治军之道

亚历山大深谙治军之道,他对部下施以仁爱,在这一方面他似乎熟知集体心理学,一支军队是由人构成的集体,`要想让这个集体充分发挥战斗力需要情感的纽带。亚历山大非常爱护其部下并与他的将士同患难、共生死,这也许就是亚历山大能使他的部队跟着他赴汤蹈火十多年忠诚不二地南征北战的秘诀。如《希腊史》所记载的一个事件:

"在一次穿过沙漠的急行军中,由于缺水,整个部队都倍受饥渴的折磨。亚历山大的一个部下费了很大的劲从一个小得可怜的水坑里找到一点点水,用铜盔送到亚历山大面前,但亚历山大向弄水的士兵表示感谢后,却当着全军的面,将水泼在地上。"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

作为三军的统帅,这需要多么大的耐力,需要多么崇高的品质,而正是因为这样,全军为之振奋,顺利地完成了急行军。物质利益是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力量源泉之一,每个世纪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发展。亚历山大对于将士的利益总是竭力照顾,如《亚历山大东征记》中写道:

"出师之前,亚历山大把他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畜群分赠给其友人,他的一个战友问他还有什么留给自己,亚历山大回答说只留着希望。"

为了使随其出征的将士没有后顾之忧,亚历山大把大量的王室财产和公有土地分配给他们,在征战过程中对取得战功的将士及时奖励,同时还以物质利益激励将士之间展开竞争,从而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亚历山大还专门从国库中拨出大量专款给将士们清偿债务,对部下进行怀柔安抚。士为知己者死,这就使亚历山大的军队能够始终如一地效忠于他,为他冲锋陷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中亚历山大与士兵冲锋陷阵的场景

亚历山大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懂得如何用榜样去引导部下。在那统帅与士卒并肩作战的年代,亚历山大总是身先士卒。在攻打马利亚人的时候,《亚历山大远征记》写道:

"亚历山大第一个爬上城墙,大家都看得见他在那里坚守。马其顿官兵看到主帅已经上去,感到极其惭愧,于是这边一个,那边一个,官兵们争先恐后地纷纷往城墙上爬,终于把要塞占领。"

正是基于他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和其采取的卓越措施,他的军队才能万众一心、斗志昂扬,成为一支生气勃勃横扫千军的精锐之师。

亚历山大的战略眼光

亚历山大有过人的战略意识,能纵观全局,运筹帷幄。这位被拿破仑称为"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其谋略决断确实胜人一筹。

亚历山大用兵比较注重后方的稳定。如他在远征之前,就举兵征服了希腊境内各国。亚历山大在西征现南斯拉夫的过程中接到底比斯反叛的消息后,马上调动大军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荒无人烟的森林,越过崇山峻岭和不知名的蛮荒之地回到底比斯,并将其一举摧毁。因为亚历山大知道,如果底比斯宣告独立成功,其他城市必将纷纷效法,那对他的东征大计将极为不利。

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底比斯方阵"

因为"专制又权威的原则可以造成社会的巩固",对底比斯的严厉惩处的确起到了威慑作用,使得希腊蓄意背叛科林斯盟约的人们重新决定对马其顿的态度,从而促成了希腊世界的稳定。为确保城邦内部的和平,亚历山大对希腊的态度并没有走向极端,反而友好相待,并招募希腊联军。在征战过程中,亚历山大以稳重的战略来实现自己的决定。如《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一书中写道:

"公元前333年伊苏斯战役获胜后,他拒绝大流士的求和,但他并没有穷追败走的大流士,却先把腓尼基一带波斯的海军根据地扫清了,然后不战而定埃及,在埃及建立和本土统治力量相结合的政权。这样,他后顾无忧,才在公元前331年率军深入波斯腹地,以必胜之算来寻求最后的胜利。"

为了保证征服地不反抗,保证他的征战的顺利进行,亚历山大必须把征服地连成一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亚历山大采取了联姻的方式,他和他的成千上万的士兵娶了东方的妻子,并在征服地广建城市和殖民地并传播希腊文明。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

也正因为后方的巩固和不断扩大,从而又较好地解决了部队的补给问题。因为一方面,希腊城邦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和兵力。在亚历山大历时十年,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国"的过程中,驰骋疆土1900多公里,所建城镇近70个,以保障国内漫长补给线的通畅无阻,对保障东征的胜利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还不失时机地从非希腊世界招募新兵补充兵源。如他一次就征3万新兵,并给予马其顿式的训练,事实证明行之有效。另一方面是能就地取材,尽量从征服地取得军需物资。以战养战,就地取材,是亚历山大东征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亚历山大灵活机动的战术

亚历山大常利用自己的主力进攻敌人的薄弱环节亚历山大的远征军的中坚力量是马其顿方阵队,每一方阵常常由十六排,多至二十排的纵队组成的方阵。前排战士以盾牌、短剑为武器,后几排的战士配备着长短不同的长矛,这种以盾牌保护起来的,以长矛伸长在密集队前面的方阵在战斗中形成了一支不可摧毁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其顿方阵

在每一方阵的两翼配备有轻装步兵和骑兵,既保护方阵不受侵犯又增强了战斗的灵活性,方阵队可以根据地形和作战需要不断变换阵形或方或长,或纵或横。比如纵队形式,适于对敌人最弱之点进行最猛的冲击。

例如公元前333年夏,亚历山大经过伊索斯南下腓尼基,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集合数十万军队偷偷迂回到希腊部队后方。在希腊部队离开伊索斯的当天下午进入该城,试图切断马其顿军队的交通线与亚历山大决一死战。

这确实出乎亚历山大的意料,但他探明消息后没有惊慌,立即命令部队向后转,在急速转移中展开战斗队形,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由杂牌步兵组成的左翼。然后形成包抄之势歼灭波斯军,大流士三世身在中军,见左翼瓦解,首先驾车逃跑。波斯军队群龙无首,全军迅速崩溃,大流士三世的母亲、皇后和两个公主都落入了亚历山大手中。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画像

对于兵力的使用,他能避实就虚,迅速抓住敌军的弱点,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避实击虚,虚破实减。"古代的常规战法就是肉搏,就是一堆人朝着另一堆人猛冲猛打,直到其中一方取胜为止。亚历山大改进这种战法,他的战术据《亚历山大东征记》所载是:

"大队骑兵先按兵不动,伺敌军阵线出现突破口后,便向缺口发起猛攻,并从侧翼包抄敌军。他用以兵力作为突击力量有其特殊理由。这里为了保护他的右侧没有盾牌遮掩的步兵,防止他们不自觉地向右移动。因为,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每个步兵总是向身旁战友左手所持的盾牌靠过去,以寻求多一点安全。这样一来,亚历山大当然要率兵冲击敌军左翼,以加快其向右移动的自然性。"

新型骑兵队既善于在乘马队伍中又善于在徒步队形中进行战斗,骑兵先按兵不动,伺敌军阵线上出现了突破口后便向缺口发起猛攻,并从侧翼包抄敌军。在高加米拉战役便充分反映了这种战术的灵活性。会战之初,亚历山大看到了对方力量的强大,据说亚历山大只有不足5万人的部队,实际可能更多一些。而大流士三世统帅的部队各种兵种加起来有100多万。

亚历山大命令自己的部队实施顽强的防御。当敌人进攻向其左翼调动兵力而使阵地中央突然出现了一个空隙 他立即命令机动部队直奔敌人空隙处,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大流士三世万万没有想到对方会冲过来,顿时惊慌失措又吓得逃跑了。高加米拉一战,波斯军队主力被歼灭。

据记载,波斯在此次战役中损兵折将可能超过30万,而亚历山大的部队不过损伤兵员几百。此后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等政治中心。

马其顿方阵中的伙伴骑兵

战争中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先发制人,因为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够取得胜利,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在军事行动中,亚历山大始终能争取主动,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攻意识。速度和时间是他的军事生命,他一生指挥的大大小小的战役,进攻意识总是支配着他的行动。

他总是能把握时机,果断而迅速地出击,兵贵神速,让敌人始料不及。在奇袭的过程中,他也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例如在希达斯皮斯会战就是典型的战例。

亚历山大有着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如高加米拉战役,是一次西方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马其顿方阵中所设的骑兵队使其成为亚历山大手中的一支机动部队,一支决定性突击力量。这在军事史上是创新之举,恩格斯称他为"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

电影中的高加米拉战役场景

结语

亚历山大凭借其严谨的治军之道,过人的战略意识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加之他自身杰出的智慧和统率洞察全局的指挥才能,才使他在其戎马生涯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用其短暂的一生缔造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

虽然他留给后世的印象,是一个军事征服者,但是他的思想,却是一个人类的理想主义者。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开创了世界史上一个高度文明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希腊史》

2. 《亚历山大东征记》

3.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