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斗兽场

公元前509年,罗马正式进入了共和时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共和国初期的诸项制度已经不符合共和国后期的需要,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在这种大背景下,恺撒逐渐将共和国初期被分散的权力整合起来,意图构建一个集权的罗马。可惜的是,恺撒还并未完成这一任务就因元老院谋划的刺杀行动而亡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恺撒

然而恺撒之死并没有中断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其养子屋大维继承了恺撒未完成的事业。在经过多番努力下,屋大维击败了后三头同盟中的其他二人,惊人的再现了当年恺撒称雄之路,成为罗马共和国内最具有权势的人物。

公元前28年,罗马元老院赐予屋大维"奥古斯都"这一尊贵的封号,并接受了屋大维的改组。自此,罗马正式进入了帝国时代。虽然罗马帝国在后来遭遇了分裂,罗马城也被蛮族频频攻陷,但其继承者拜占庭帝国依然屹立在东方,一直持续统治直到公元1453年才因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而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恺撒遗志的继承者屋大维

继承恺撒遗志

在罗马人看来,恺撒对于罗马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罗马共和国的末期,整个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但贵族集团和元老院不仅无心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反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加大对平民的剥削。与此同时,罗马共和国的衰落也使其在对外战争方面节节失利,这就更加激化了罗马共和国内部的矛盾。

当恺撒一步一步走上政坛,并攀登至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核心时,罗马共和国也开始由衰转盛,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对外战争节节胜利,这也和恺撒的治军理念及出色的个人指挥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不仅如此,当战争结束后,恺撒并未将战利品归为己有,而是慷慨的分给了平民(为平民修建各类公益设施)和军队里的将士,这就让他的支持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们不仅拥护恺撒,还乐意接受他的领导,愿意将独裁的权力交到他的手上。从这一时期开始,罗马共和国就逐渐向罗马帝国发生了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军队

然而在恺撒还未完成帝制的转变时,就因元老院的报复而被刺杀身亡。公元前44年3月15日,该尤斯·卡西乌斯率领六十余人埋伏在恺撒的周围,在他聚精会神地演讲时持刀刺向了他的脖颈,随后埋伏好的众人一拥而上将其乱刀砍死。对此,Matt Hefele在《Gaius Julius Caesar》一文中曾经提到:

"Sixty conspirators,lead by Marcus Junius Brutus,Gaius Cassius Longinus,Decimus Brutus Albinus,and Gaius Trebonius stabbed Caesar 23 times with daggers they had concealed in their togas。"

(译文:以马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斯、盖乌斯·卡西乌斯·隆吉努斯、德西穆斯·布鲁图斯·阿尔比努斯和盖乌斯·特雷博尼乌斯为首的60名共谋者,用藏在他们身上的匕首向凯撒捅了23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遇刺的恺撒

然而,元老院中参与谋杀恺撒的六十余人最终并没有逃过罗马人的审判。在恺撒的葬礼上,其忠心的部下安东尼在宣读完恺撒的遗书后掀起了盖在他身上的白布,所有的伤口全部都暴露在罗马人的面前,并指出恺撒是被奸人所害。从这一时间节点开始,所有的罗马人都进入了狂热的状态,他们持械冲入了凶手的家中并将其乱刀砍死。在暴乱中逃过一劫的凶手也没有得到善终,都在恺撒死后的三年内因各种原因死去。至此,恺撒之死所引发的暴乱才彻底结束。

在恺撒所留下的遗书中有着这样的嘱托:将自己四分之三的遗产赠予养子屋大维。很明显,屋大维就是恺撒指定的继承人。不过,此时的屋大维年龄还小,许多罗马军事统帅和政治家都对他嗤之以鼻,根本不相信屋大维此后的成就甚至能与当年的恺撒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凯撒最忠实的部将安东尼

对于恺撒之死,如今有两大主流说法。其一,元老院刺杀恺撒的消息早已经流出,并且恺撒也得知了这一消息。然而恺撒最终还是选择主动进入元老院的包围圈,并以遭遇刺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恺撒留下的遗书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一种说法便是恺撒对此完全不知情,而遗书也只是早早就立下以防万一的。

在笔者看来,第一种说法并非子虚乌有,从逻辑上是能够说得通的。凭借恺撒当时的声望和地位,元老院中仍然有不少人是他忠实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完全有机会打听到其他反对者的刺杀计划并告知恺撒。或许恺撒选择慷慨赴死,是想给屋大维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一旦恺撒遇刺,所有的罗马人都会憎恨元老院及当时的罗马体制。屋大维作为恺撒的继承者,自然也会得到罗马人的拥护,罗马共和国转向罗马帝国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恺撒戎装雕像

击败后三头同盟

恺撒之所以选择屋大维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么一定是因为屋大维和恺撒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至少二人的野心是相同的,那么就是做罗马的皇帝。在恺撒的生命走到尽头之前,他就常常带着屋大维外出征战,并让他担任骑兵队长等军事职务,为的就是培养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时还能够树立在军中的威望。在恺撒看来,想要颠覆旧制度,就必须要依靠武力。而他也正是依靠武力才击败了前三头同盟中的两大政敌,进而成为罗马共和国的实际控制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罗马重骑兵

恺撒死后,罗马内部分裂成两大派系,一个是由恺撒的支持者组成的恺撒派,另一个则是由守旧势力(元老院)组成的共和派。为了争取恺撒派的支持,屋大维在各大场合都强调自己是恺撒的继承人,他的生命也是恺撒精神的延续,这就为他赢得了大片支持,许多平民也因此站在了恺撒派这一边。

同时,因恺撒之死,罗马的最高权力也被一分为三,分别掌握在安东尼、西塞罗和屋大维三人的手中。毋庸置疑的是,安东尼是恺撒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之一。而西塞罗虽然曾经屈服于恺撒,但他对恺撒的支持却并没有安东尼那般坚定。此时,罗马共和国内部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屋大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再次组建三头同盟。由于恺撒在世时曾经组建过三头同盟,所以后世将安东尼、西塞罗和屋大维三人在公元前43年组成的同盟称之为后三头同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三头同盟成员之一的西塞罗

从恺撒死去的那一天开始,安东尼就发誓要为恺撒复仇,这一想法也正中屋大维的下怀。在后三头同盟成立后,屋大维与安东尼联手对元老院进行了大规模清算,清除了那些坚持共和,反对独裁的元老院成员。随后,屋大维又以武力的方式清除了在恺撒死后出现的反对派势力,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小庞培(前三头同盟之一的庞培之子)。

此时,罗马内部的共和派势力已经受到了严重打击,屋大维也不希望此时的罗马人继续保留对共和派的憎恨,毕竟维持这种状态会导致罗马的社会秩序日益恶化。随后,屋大维对罗马的社会秩序进行了整顿,为平民兴建了许多大型公益设施,并对军队采取宽容政策,并赏赐了许多财富。屋大维的怀柔政策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与安东尼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至此,后三头同盟之争已经发展为了屋大维与安东尼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士兵浮雕

在这种情况下,安东尼本应如履薄冰,尽可能维护自己在罗马人心中的地位,但一个极其愚蠢的举动让他丧尽了全部的政治优势,也间接使屋大维成为了全罗马人的领袖。公元前37年,安东尼与埃及艳后正式确立了夫妻关系,而埃及艳后本就与恺撒有着密切的关系,安东尼此举在罗马人看来无疑是亵渎了恺撒的英灵。

不仅如此,安东尼还公开决定将利比亚、腓尼基、叙利亚等地全部赠予埃及艳后,并由自己与埃及艳后之子世袭罔替。终于,罗马人被激怒了。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余春江在《安敦尼与屋大维比较研究》一文中曾经提到:

"他(安东尼)承认克拉奥帕特拉所生孪生子是他的子女···此举实际上确认了他与克拉奥帕特拉的婚姻关系,而当时他已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并与之育有一女。他与埃及女王通婚的行为不仅越过了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也违背了罗马法律,引起罗马民众愤慨。屋大维大肆收集和传播他的此类信息,既让罗马人对安敦尼的德行表示鄙夷,更担心他会把东方的君主专制移植到罗马,进而毁灭民主的共和国。因此,罗马民众愈加坚定地支持屋大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公元前32年,罗马人宣布安东尼为全民公敌,禁止他进入罗马领土。而屋大维也因此成为了全罗马的领袖,正式与安东尼进入了公开敌对状态。失去人心的安东尼不得不率兵迎战,却完全不是屋大维及罗马军团的对手。公元前30年,安东尼与埃及艳后一同自杀身亡,屋大维成为了罗马实至名归的最高领袖。

从屋大维承继恺撒遗志到消灭安东尼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所作所为和恺撒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首先便是拉拢其他两大政敌并结为同盟关系,在保全自身的同时暗中发展自身实力,以求尽可能减少自身的劣势。同时,恺撒和安东尼的政治嗅觉都极为敏锐,常常能够抓住重要的政治事件予以政敌最严重的打击。

虽然历史不会重现一模一样的场景,但却会出现极为类似的情况,历史给了屋大维一个十分类似恺撒事业上升期的大环境,这就为他夺取罗马最高统治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屋大维的政敌都被清理掉后,罗马共和国通向罗马帝国的道路上便再也没有了任何障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恺撒去世后罗马共和国的版图

"加冕称帝",开创罗马历史的新篇章

此时的屋大维已经是距离皇位最近的人了,但是罗马共和国的制度仍然让他无法直接加冕为帝。为此,屋大维以退为进,吸取了恺撒的经验将军队解散,随后提出希望元老院能够让他"解甲归田"。元老院和罗马平民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恺撒,绝对不能再失去一个屋大维,所以元老院匆忙将罗马共和国境内最为富庶,且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三个行省都交给了他,即高卢、叙利亚和西班牙。与此同时,屋大维也得到了元老院颁给他的"奥古斯都"这一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帝国时代的罗马行省分布图

到这个时间节点为止,屋大维已经是集大祭司、保民管和独裁官权力于一身了,将罗马进入共和时代之后所分散的权力全部整合到了一起。屋大维还为自己的身份起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元首,元首制因此开端。对此,西北大学历史系的马锋博士在《论元首的权力和元首制的性质》中曾经提到:

"元首的正式权力包括:终身保民官的权力,与一般保民官比较,奥古斯都的保民官权力被视为最高的权力。执政官的职位使其拥有最高军事统帅权。作为首席元老(元首),他又拥有国家最高机构首脑的全部道德上的威信。科瓦略夫认为元首制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于:保民官权力的扩大使奥古斯都成了全部民政管理(元老院、民会和高级官吏)的首脑;最高大权使他有了对于一切罗马军队和行省的最高权力;祭司长的职位使他在宗教事务中起了主导的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屋大维所开创的元首制与中国古代的专制君主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所谓元首制,是指领导整个罗马的第一公民,元首在实行君权时要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如果君主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那么就可以凌驾于元老院之上,但依然无法逾越法律的限制。而专制君主制的特点则是君主身份世袭罔替,并且皇帝的意志凌驾于所有约束之上,包括法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元老院

再者,二者之间的权力来源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元首制度下的元首的权力来源是罗马公民和元老院赐予的。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元老院及罗马公民是有权力将赐予元首的权力予以收回。而中国古代的专制君主制则是君权天授,所以皇帝才会自称为天子。在这种情况下,世俗世界是没有权利收回皇帝的皇权的。

即便此时的罗马还并未发展成专制君主制,但史学界仍然以屋大维担任元首一职为罗马帝国的开端,只不过这种专制独裁隐藏在了罗马的共和制度之下而已。自此,罗马正式进入了帝国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披上白袍的屋大维

结语

当我们仔细研究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这段历史时不难发现,恺撒之死并没有阻止这一历史进程。相反,恺撒之死反而加速了罗马由共和时代转向帝国时代。所以也有声音指出,恺撒伟大到连死亡的机会都不肯放弃,也要用来打击政敌,以求给屋大维营造一个最佳的政治环境。

可以说,屋大维个人在恺撒死后并没有太大的政治优势,其政敌安东尼无疑是屋大维走向巅峰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对此,屋大维并没有采取过于激进的方式激化与安东尼之间的矛盾,而是选择与其缓和关系,并结成后三头同盟。同时,屋大维一直在寻找能够颠覆安东尼地位的机会,不求速度只求一击必胜。在安东尼接二连三犯下严重的政治失误后,屋大维抓住机会将其一举推翻,顺理成章成为了罗马人心中伟大的领导者。

至此,罗马共和国已经具备了向帝国转变的绝大多数条件。但共和制度依然深入人心,即便是屋大维坚定的支持者也不希望共和制因屋大维的称帝而消亡。为此,屋大维才特地创造出了"元首"这个概念。在元首制下,屋大维已经是罗马人的皇帝了,是否加冕对于他来说早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参考文献:

1.《Gaius Julius Caesar》,Matt Hefele著

2.《安敦尼与屋大维比较研究》,余春江著

3.《论元首的权力和元首制的性质》,马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