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吉思汗像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往往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他们一般都有着超群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这也是他们能够夺取天下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只要不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好大喜功,或者像晋惠帝司马衷那样天生暗弱的话,就能够有不错的作为,而对他们来说最保险的做法就是遵循开国之君的政治路线,安心做一个守成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成宗铁穆耳

然而在元朝的时候,这样的定律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元世祖忽必烈自然称得上一代豪杰,其先后征服了南宋及其周边的多个国家,掌控了广袤的疆域,并且其还见了其了一套杂糅了蒙汉政治理念的统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内部局势。而元成宗铁穆耳在上位之后,其对于忽必烈的政治路线进行了全方位的继承,这也是《元史》中评价其"垂拱而治,善于守成"的根本原因。

但是元朝的政治发展却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走向好的方向,在元成宗在位期间元朝反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全国百姓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民族矛盾日益严重,而中央政府中的腐败和结党现象也屡禁不止。这一切都和这位天子的无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权臣伯颜

元成宗的即位之路及其对蒙古贵族的讨好

元朝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其在继承人的确立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也是元朝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出现内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的时候就曾经遭到了自己侄子阿里不哥的挑战,而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的帮助下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事件的发生让忽必烈知道想要稳定元朝的政局,其必须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继承人,以免在自己去世之后出现大规模的内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世祖忽必烈

在忽必烈即位之后不久,其就将自己的儿子真金立为皇太子,当时的忽必烈还是一个坚定的汉化路线拥护者,而真金也是在汉儒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真金受到了忽必烈的喜爱和照顾。不过之后元朝政府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汉人地主的叛乱让忽必烈对之前的汉化政策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将蒙古本位主义重新搬了出来。

而此时的真金则依旧坚持自己的汉化路线,在忽必烈晚年生病之后,真金监国的时候,其依然将激励推行汉化政策,这引起了忽必烈的不满。之后又有人建议忽必烈禅位于真金,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真金得知此事之后便陷入了长期的忧惧之中,最后很快死去,元朝的皇位继承人位置再次出现了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金太子

而在这个时候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选有三个,分别是忽必烈的幼子那木罕,和真金的两个儿子铁穆耳和甘麻剌。在蒙古人的传统习俗中,幼子是一个十分受宠的存在,在最开始设立皇太子的时候,那木罕就是最被看好的人选之一。

不过当时真金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因此那木罕才在太子之争中落败。此后其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为了惩罚他,忽必烈将其封为北安王,命其镇守西北边境。在真金去世之后,忽必烈觉得自己有对不起那木罕的地方,因此也曾有过将皇位传给那木罕的想法。不过那木罕在戍边的时间里曾经被敌国俘虏,这让其声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忽必烈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忽必烈幼子那木罕

不过在几年之后,那木罕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元朝的下一任君主就将在甘麻剌和铁穆耳之间产生。按照汉族的传统,身为真金长子的甘麻剌应该是有限度最高的选择,但是当时在忽必烈近臣伯颜等人的运作下,忽必烈在至元三十年的时候还是将铁穆耳立为了皇太子。

之所以铁穆耳会得到伯颜等人的支持,可能是因为与其长兄甘麻剌相比,铁穆耳的能力和野心都相对较低,因此伯颜等人才有可能在忽必烈死后继续操纵朝政。而且当时镇守漠北的甘麻剌已经实际控制了大片的领土并拥有着强盛的军力,这样的人显然是伯颜所无法操纵的。不过铁穆耳虽然被封为皇太子,可是忽必烈在至元三十一年就去世了,他的这个储君的位置显然是没有坐稳的。因此在之后的忽里勒台大会上,他和甘麻剌注定还会有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金太子甘麻剌

在忽必烈去世后举办的大会上,以伯颜为首的大臣们明显是站在铁穆耳这一边的,而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人的生母阔阔真,她命令两人在大会上比赛宣读祖宗的必里克,这让以口才见长的铁穆耳取得了极大的优势。甘麻剌虽然能征善战,但是自小就有一定的口吃,因此铁穆耳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并成为了元朝的第二任皇帝。而阔阔真明知道甘麻剌在这方面有先天的欠缺,还采用这样的比赛方式,其内心的倾向性也暴露地十分明显了。铁穆耳即位的情况在《元史·成宗纪》中有如下记载:

"夏四月壬午,帝至上都,左右部诸王毕会。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玺于故臣之家,其文曰'受命天于,既寿永昌',上之徽仁裕圣皇后。至是手授于帝。甲午,既皇帝位,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成宗生母阔阔真

在铁穆耳即位之后,他深知现在自己的皇位并不稳固,当时将自己推上皇位的蒙古贵族一旦变卦,自己的皇位就会被他们夺走。因此铁穆耳在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当时的蒙古贵族和朝中重臣进行封赏。当时其赏赐的力度比忽必烈时期要高出许多,他把赏金的额度提升了四倍,而赏银则是之前的三倍。这虽然让铁穆耳坐稳了自己的皇位,但是也给元朝政府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元成宗时期糟糕的国内经济状况

在元成宗统治时期,中国国内的经济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这里面虽然和元成宗的错误政治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和忽必烈晚年出台的部分政策也有一定的关联。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忽必烈给元成宗留下了哪些问题,在忽必烈执政的三十余年中,元朝政府前期的政治重心都放在军事行动上,在他们吞并南宋之后,其还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来平定全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农民起义

而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于财政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为了满足前线将士的军费开支,忽必烈时代末期元朝政府增印了大量的中统钞,之后还新推出了至元钞,这些新引发的钞票虽然帮助元朝政府度过了难关,但是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那时元朝政府对于农民征收的税金额度已经十分高昂的,大量的农民都处在了破产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政府发行的中统钞

而元成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元朝的政局还是比较稳定的,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给百姓休养生息并让元朝政府恢复经济秩序的机会。但是元成宗在即位时的大行封赏让元朝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元朝政府甚至不得不拿出预留的纸币储备金来支付元成宗的赏赐,而这样的行为无疑让元朝本就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有些地区的百姓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由此我们可将当时元朝纸币的公信力下降到了何等程度。

大臣完泽曾经向元成宗叙述了当时的财政状况,此事在《元史·成宗纪》中有如下记载:

"右丞相完泽言:'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然犹不足于用,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自今敢以节用为请。'"

而元成宗在这个时候考虑的依然不是如何恢复经济秩序,而是怎样从百姓手中搜刮尽可能多的真金白银。在元成宗在位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和忽必烈晚年的政策十分类似,他先是采取了大量印发至元钞的方法,其在位期间印发的钞票数量甚至比忽必烈在位时期印的还要多。要知道元成宗仅仅在位十二年,比忽必烈要短得多,这更能说明其印钞的毫无节制,而这样的行为让元朝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进一步下挫,严重扰乱了元朝的经济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农民生活场景

而元成宗的第二个政策则是加大税收的力度,前面我们提到过在忽必烈晚年的时候,元朝政府收取的田税已经相当高昂了,而元成宗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高税收的比例,让百姓的生活压力进一步加大。而除了常规的田税之外,元成宗在其他方面也出台了新的政策来加强对于农民的剥削。

他先是在浙东,福建,湖广等地加收夏税,我们知道这些地方是之前南宋的领地,其经济发展状况要明显好于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元成宗在这些地方加收夏税就是为了将这里的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而这让原本衣食无忧的江南百姓也开始入不敷出,中国最重要粮食生产地的生产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疆域图

而除此之外,在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上,元朝政府也要对百姓极尽剥削之能事,。当时每户人家每年要购买二至三引食盐,而每引盐的价格从忽必烈时期的五十贯上涨到了六十五贯,这让百姓本就十分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了,而这也为之后的农民暴乱埋下了祸根。

从元成宗登基之后在经济政策方面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所谓的守成之君几乎继承了忽必烈晚年的所有错误,让本就走上下坡路的元朝经济雪上加霜,而这一切在当时严重腐败问题的作用下显得更加可怕。

沉溺酗酒的元成宗与严重的腐败专权问题

前面提到了在元成宗上位的过程中,色目人大臣伯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元成宗即位之后,其对于伯颜也十分信任并将朝中大权交到了他的手上。元成宗自己则深居简出,不理朝政,有史料记载元成宗好饮酒,对于政治工作十分不用心,在这样一位皇帝的手下,伯颜自然可以将朝政大权完全落到了伯颜的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成宗

伯颜作为一名色目人,其知道如果想要真正成为权臣,他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者,因此当时朝中的色目人官员就成为了其拉拢的对象。在元成宗一朝,伯颜广兴朋党,建立起了强大的势力。在伯颜担任平章政事的时候其弟弟伯颜察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这让其家族的权势达到了极盛。此事在《元史·成宗纪》中有如下记载:

"丁巳,以伯颜察而参议中书省事,其兄伯颜言曰:'臣叨平章政事,兄弟宜相嫌避。'帝曰:'卿勿复言。兄平章于上,弟参议于下,何所嫌也。'"

于此同时伯颜还在朝中用宗教的力量笼络蒙古权贵,当时出镇京兆的阿难答在伯颜等人的影响下皈依伊斯兰教,并让自己的十五万大军也全部皈依,这让色目人官员集团拥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为之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掌权的伯颜兄弟

而由于伯颜等人深受元成宗的信任,因此其党羽的行为在元成宗一朝也越来越不受拘束。当时他们在全国各地大肆敛财,极尽贪污之能事。这引起了朝中正直派大臣的反感。他们向元成宗反映了这一情况,元成宗也对这些官员进行了革职的处分。但是这些人在不久之后就基本都官复原职了,而且贪污的现象也没有丝毫的好转,由此可见当时伯颜一党在当时的权势之盛以及元朝政治的黑暗。

诚然在元成宗在位期间,其也推行了一部分汉化的政策,像兴建庙学,普及儒家文化,以及将一些老臣重新召入朝中,并授予他们高官厚禄,但是这些官职都是虚职,并没有实际的权力,而元成宗的这些改革多半是为了缓和愈发尖锐的蒙汉矛盾,因为在整个成宗一朝,都没有汉人真正担任平章以上的职位,这也是其对于元朝汉化政策的进一步反动,这也让元朝政府很难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这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其第二任君主在位的时期就走上了下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成宗的继任者元武宗海山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历史学家们对善于守成的君主一般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评价。而元朝的第二位君主元成宗就是他们口中的典型代表。其在登基之后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政治改革,基本沿袭了忽必烈一朝的政治路线,在元朝的短暂历史上也没有太强的存在感。

但是在元成宗在位的这段时间里,元朝的政治发展其实是走上了下坡的快速路,首先是其对于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无论是其增印钞票带来的通货膨胀还是对于百姓的进一步剥削,都让更多的农民走向了破产,让土地兼并现象变得更加严重。而且百姓们在这种压迫之下也纷纷走上了反抗政府的道路,这也是元朝之后灭亡的重要原因。

而在中央政局中,元成宗不理朝政,放任权臣伯颜培植自己的势力并丝毫不加以节制,对于当时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也只是象征性地管理了一次。这样的行为让元朝政治变得黑暗混乱,并间接造成了之后元武宗的暴力夺权,为之后元朝皇室的内斗开了先河。可以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位毫无存在感的元成宗其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的。

参考文献

1《元史·成宗纪》

2《新元史·成宗纪》

3《元史·伯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