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流域的沃土

在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的南移是一个大趋势。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那里土地平整,适合耕种,也孕育了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而那时的中国南方还尚未开发,人口稀少,只有少量百姓迁居于此,和北方的经济发展不可同日而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南方水田

但是随着中国北方的发展,中原地区人多地狭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而且北方游牧民族的频繁骚扰也让中原地区的生产秩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让大量的北方百姓迁移到了南方生活。在之后的乱世中,南方多被相对安定的汉人政权所掌控,因此中国南北方人口的比例逐渐变得平衡起来。直到两宋时期,中国北方的大片地区被少数民族所掌控,而南宋更是失去了中原地区,这让大量的汉人跟随政府一起移动到了江南,中国经济的重心也正式移动到了江南地区。

而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造成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耕地的不足。直到后面的元朝时期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江南地区的百姓为了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料,在江南地区展开了大范围的耕地改造工作。他们将很多水域,滩涂以及山地改造成了优秀的耕地,这让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再次得到提升,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行耕作的古代农民

江南地区耕地不足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的地势是呈现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因此在中国的东部地区有着最适合耕种的三大平原,而江南地区处于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之上。按理说这里应该能够为百姓们提供足量的耕地,但是在元朝时这里的地理条件和现在则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鱼米之乡其实是在经过长期治理之后才得到的结果,在元朝初年的时候这里的水系远比现在复杂,那时的江南地区湖泊星罗棋布,将整个平原分割的十分破碎,而且如此发达的水系让这里水患频发,使得周边的耕地也很难被用于耕作。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在当时刚刚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这对于耕地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

而另一个让江南地区耕地严重不足的原因则是人口问题,在南宋时期,中国北方的大量汉人因为不愿生活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因此纷纷渡江南下,这让江南各郡的人口数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在之后金元之交的时候,中国北方战事频繁,而此时的南宋是蒙古的盟友,国境之内并没有战事发生。

因此大量生活在淮北,山东一代的农民也都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南宋生活。这让当时中国南方聚集了大部分的汉族人口,虽然在之后元朝吞并南宋的过程中,有不少南宋百姓死亡,但南方的人口依然远远多于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军进攻南宋都城临安

根据当时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在元灭南宋之后,中国南方共有九百多万户居民,而与此同时中国北方的户数却只有一百一十多万户,当时中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差异由此可见一斑。这样数量庞大的人口也让江南地区人均可以分到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人多地狭的状况日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的蒙古贵族

而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百姓由北向南的迁徙依旧没有停止。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统一使得人口的迁徙变得方便,有许多之前南渡之人的亲属还滞留在中国北方,在这个时候他们选择渡江团聚。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中国北方居住有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他们对于汉人的欺压十分严重,因此汉族百姓就有了去往江南汉人聚集区居住的念头。

而元朝政府对于这样的人口迁移虽然有一定的管制,但是并不严格,这就导致中国南方地区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尤其是相对发达的两浙地区,人口迁入的现象更加明显。此事在《元史·崔斌传》中有如下记载:

“十一日内地百姓流移江南避赋役者,已十五万户。去家就旅,岂人之情,赋重政繁,驱之致此。”

但是在元朝初年的时候,恰恰是两浙地区的耕地资源最为紧缺,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本就是南宋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还因为在南宋时期,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在这里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作坊,为了满足原料的需求,在这里种植了大量桑树等经济作物,这让本就稀缺的耕地资源严重减少。这让地方百姓很难获得足够的耕地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浙地区生产的丝绸

在元朝初期的江南地区,虽然相较于中国北方各地,这里的生产秩序得到了保持,人口数量的下降也并不是很多,保证了充足的生产力。但是大量的迁入人口让这里的耕地资源十分短缺,如果不能及时开辟新的耕地,这里的百姓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江南百姓各显神通,将这里的大量水田变成了良田,让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又跨上了一个台阶。

江南地区百姓与水争田的主要方式

前面提到过之所以在土地平旷的江南地区依然会出现耕地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元朝初年的时候江南地区的水系十分发达,因此大量的湖泊水塘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又因为战事的影响,当地的水利设施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修缮,这让元朝初年的艰南地区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水患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地区的湖泊

而当时百姓们如果想要扩大自己的耕地面积,那么就只能想尽办法来与水争田,将湖泊和较小的水塘转变为可以耕作的田地。而当时的江南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当地的百姓也已经掌握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江南人民总结出了三种方法把湖泊池塘变为耕地,有效缓解了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这三种方法分别被称为围田,柜田以及架田。我们先来谈谈围田,这是在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种改造手段,其改造面积最大,需要的人力资源也最多,因此一般只有地主们才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土地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围田示意图

所谓的围田,其实就是选择一个面积较小的池塘或者湖泊的水浅之处,用泥土将这里包围起来,然后阻断其与水源之间的联系,之后将其中的水清除出去,得到的就是一片良好的耕地。耕作之人需要时时注意周边的土围,保证其防水效果,如果遇到水患,那么就要提前加高田地周围土堤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得到大片的耕地了。而且这种围田还可以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来调节水量,无疑是十分方便的。

而对于当地的普通百姓来说,经营这样大面积的围田对于他们来说未免太过困难,因此他们运用了和围田相似的方法来获得耕地,这种方法就是柜田。所谓柜田,其实就是用土围将一块极小的水体包围起来,然后人工去除里面的积水,最后对其中的泥土进行平整,以此来得到一块可以耕作的土地。由于其面积较小,周围的土围又普遍偏高,像极了过去的柜子,因此才得到了柜田这样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柜田航拍图

其与围田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些柜田周围的土围上,都会留有用于排除积水的瀽穴,因为柜田的面积远小于围田,因此其蓄水性能也比较差,所以必须要预留出这样的排水方式,否则其内的庄稼将极易被淹。与围田不同,由于瀽穴的存在,导致其不能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反而更适合种植旱稻,小麦等作物。在元朝初年的时候,柜田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当时也曾经出现过连至百亩的柜田群,对于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这种生产方式在王祯的《农书》中如下描述:

“筑土护田,似围而小,四面俱置瀽穴,如柜形制,顺置田段,便于耕莳。若遇水荒,田制既小,坚筑高峻,外水难入,内水则车之易涸。浅浸处宜种黄穋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祯《农书》书影

而第三种争田方式则比较少见,其名架田,也可以被称作葑田。它的原理十分简单,就是用木头扎成木筏,让其漂浮在水面之上,之后将其和岸边的树木或石头绑在一起,起到固定的作用。之后再在木筏上面放置泥土并加以固定,就可以在上面种植作物了。

这样的种植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由于浮力的关系,无论水涨到什么程度,这些作物都可以免于被淹,而且也可以通过调节重量的方式来调整作物的吃水线,这就让这种架田既可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也可以种植旱生作物,实在是非常方便。不过由于木筏大小有限而且很难形成规模,因此其更多的只是一种实验性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太大的体量,不过从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先人们的智慧和勤勉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架田示意图

但是在与水争田的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大规模围田的地区,由于湖泊面积的减少,使得其蓄水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下降。因此每当雨季来临的时候,这些地方都会爆发水灾,这时候不单单是围田,就连周边的耕地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而在元朝初期政府在江南地区兴修了不少水利设施,当地的百姓也积极投入到水患的治理工作之中,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江南的水患才得到遏制,江南百姓与水争田的努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江南地区滩涂山地向耕地的转化

虽然江南地区的百姓在与水争田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耕地面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与这里快速增长的人口相比,这些新增的土地依然不能满足百姓们生活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百姓又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山地以及滩涂这些不宜耕种的土地上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边的滩涂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江南百姓是怎么改造滩涂的,滩涂就是海边的土地,那里有着潮水带来的沙土积成的土地和岛屿。不过由于海水的含盐量太高,这些地方并不能耕种农作物。而在元朝时的农民们发现可以通过在这些地方种植特殊种类的杂草来将土地中的盐分消耗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理之后,这些土地就可以变得十分适合耕种了。

于是当时的江南百姓们在海边建起壁垒,防止海水的再次入侵,之后在这里种上杂草,几年后再种植稻米高粱等作物。由于海边的滩涂大多十分平整,面积广大,因此这种方式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十分可观的耕地,有效缓解了不少百姓的生存问题。这种方法在《农书》中有如下记载:

“大抵水种皆须涂泥,然濒海之地,复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泛沙泥,积于岛屿,或垫溺盘曲,其顷亩多少不等。上有咸草丛生,候有潮来,渐惹涂泥。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田。所谓泻赤卤兮生稻粱。沿边海岸筑壁,或树立桩橛,以抵潮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地区的梯田

除了开发滩涂地之外,江南地区的百姓还在山上开辟了新的耕地。在浙江南部以及福建省内有着大量的山地,在南宋以及元代之前,这里都没有人进行耕种。而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当地的百姓逐渐开始改造这里的山地,他们开创了梯田的耕种方法,他们在山上寻找相对平坦的土地,将上面的植物清理干净,并去除上面的石头,之后将这些石头垒在外围,形成土地的分界,之后再在上面进行耕种。

而这种田地一般都分布在山体的缓坡上,层层叠叠,为了耕种农民们需要努力攀登,像极了登梯子的过程,因此被称为梯田。这些梯田上的作物种类也十分多样,如果山上有水源的话,那么就可以种植水稻,若没有则可以种植粟麦等作物,即使面积极小的地方也可以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对于农民生活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山地和滩涂的开垦也让平原地区的百姓们有了新的去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浙地区人口拥挤的问题,这对于元朝政府的统治来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西南地区的梯田

结语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土地就意味着一切。在古代中国南方一直被视作偏远地区,直到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方的人口比例才出现了逆转。而随着元朝的统一,更多的汉人涌入中国南方,终于让江南地区出现了人多地狭的局面。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当时的江南百姓们纷纷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法,他们将江南平原上广阔的水域改造成了良田,并且利用水利设施重新整理了水路,解决了水患问题。在海边和山地上,他们也积极开垦,研究出了改造土地的方法,开辟了大量的新耕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百姓的生存问题。

而这些农业技术的发明与运用,对于中国之后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研究出的水利设施以及梯田的建造方法对于之后西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中国的大片土地从荒山变为了良田,在这里我们要向我们先祖们的伟大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元史·崔斌传》

2《元史·食货志》

3《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