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骚客文艺】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成都中招了,确切地说,是新闻通报确诊了三例。其中20岁的成都姑娘迅速成了被人肉的焦点。

从行动轨迹到照片,到真实姓名、身份证信息,就连姑娘和朋友之间的对话截图也开始在许多群里各种发酵——上一次,这种程度的信息披露,我隐约记得不是杀人犯就是虐猫的。

而这姑娘做错了什么呢?她也只不过是个被传染了疾病的“受害者”。

我仔细看了一下,有的群对她行动轨迹最多关注就是她曾经去过多家酒吧,还有人对她的长相各种评论,揣测她就是在酒吧替人暖场的:“她一晚上去三个酒吧,路费至少150,花费至少三百,一个无业游民哪来这些钱?”“是不是有金主的?”“成都的酒吧开到晚上三点吗?”

成都市公安局表示,针对“病例赵某个人隐私疑被泄露”一事,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新闻通报中,政府防疫部门对病例信息和活动轨迹的公布是严格符合规范的,并没有公布她的姓名和身份信息。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公布个人轨迹和信息是为了疫情防控寻找疑似密切接触人,让人们对照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做核酸检测,而不是让人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一家三口人都被感染已经够悲催了,还要因为病毒就突然被“社会性死亡”,何况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不应该无视个人隐私,利用群体利益之名践踏个人的隐私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传成都确诊病例赵某行踪图 图源:微博@南方日报

然而,从疫情发生以来至今,许多人显然对于别人的隐私兴趣远远大于做好个人的防护。甚至还有人轻飘飘来一句“互联网是没有隐私的”,似乎借此就可以掩盖自己这种行为的丑陋。

再说多几句,我觉得那些对于一晚上跑几个场子的恶意揣测,第一就是你老了,谁年轻的时候不是荷尔蒙满满四处去玩,拜托这可是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打通宵麻将,换三四个酒吧再去唱个K,凌晨去吃个红油抄手,这些四川人骨子里的“安逸”,既是这座城市的气质,也是一个城市安逸的环境带给年轻人的“安全感”,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好时光~

四川话里的这个“耍”字博大精深,可以指有趣、有意思、好玩,也可以变成动词“耍朋友”,这样的词和这样的城市相得益彰,里面流淌着一种川人一听就心领神会的情绪。它绝对不是耍流氓,也不是敷衍不认真,而是四川人对待万事万物都安然于心的“享受”性质在里面——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一种乐观的生活状态。

看看这确诊的一家三口,勾勒出来的成都家庭的生活:71岁的爷爷在郊县每天蹬三轮,69岁的奶奶泡茶馆,20岁的孙女,美甲、电影、串串、酒吧(还应该加上茶馆,KTV就更好了)……

有人评价说,从姑娘的行动轨迹,和上次北京新发地的确诊患者行动轨迹一对比,就能看出来哪里是土逼,哪里是天堂。这个调侃肯定有点偏颇,但是成都人民的业余生活确实很丰富,不然就不会在2020年又当选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头把交椅,据说成都已经是12次蝉联这一殊荣了。

平时的朋友圈里面,江浙沪的朋友相对喜欢讨论经济,北京的朋友相对喜欢聊聊政治,只有成都的朋友,最喜欢晒“去小公园跑步”、“吃了顿好的”、“打了通宵麻将”,看上去是最没有励志鸡汤,最“好逸恶劳”但却是最让人羡慕的。

有一位叫做@艾哈麦德.尤素夫 的朋友在张丰老师那篇《四川人独特的生物钟,就是要比全世界慢一秒》下面留言说:

“在四川,我呆了三年多。除了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还适应了无饭不辣的口味。唯独没有学会当地人的‘血战到底’的豪迈,这点很不好意思~想要贴牌当个川娃子,很不彻底。时间,在四川的确是慢了节奏,就像达利的作品~被软化的手表。而成都那温润而暧昧的夜色,让一个北方汉子也有了错把他乡当故乡的朦胧。”

熊师傅在朋友圈说:如果成都不能庇护一个爱耍的姑娘,和京冀无聊圈有什么区别。我问他无聊圈的生活是什么?我想的是大多数人在通勤到夜晚之后,回家做做沙发土豆,剥两瓣蒜喝二两闷酒,结果他绘声绘色地说:“我们河北只能去修车摊看老头下棋……”

段子归段子,夸张归夸张,但我们应该至少学会保护这一点温柔和安逸,欣赏这城市的活色生香,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哪怕它不是清汤寡水的,而是五光十色和麻辣味的。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抱团取暖的一点底色。

PK台

成都被确诊姑娘去酒吧真的有错吗?

2020-12-09  PK已结束  188人
  1. 1. 20岁的年龄,尤其在成都这个喜欢耍的地方,没什么问题呀
    73%
  2. 2. 疫情期间,不应该去人群密集场所,而且不佩戴口罩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