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先秦典籍,特别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同在,因此,人的生活规则要遵循天地的规则。

我们现在喜欢把身体健康,不易生病的人,总结为免疫力强。但对于一个人怎么才能免疫力强,每个人的理解有所不同,不同专家的讲述也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天地生人,人由天地之气所生,那么人就要与天地相适应。也就是说,人的生活要遵循天地的规则,才能表现出勃勃生机。黄帝内经中,将此归为“藏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帝内经: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段黄帝内经的叙述中,从天的“气”讲到人的“气”。总共用了七句来论述,人如何才能身无奇病,生机勃勃。

第一句,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意思是说,天之“气”可以用清、净、光、明四个字来形容。我们仔细分析,天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且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人会觉得特别舒服。用现代词汇可以形容为:空气清新、干净、有光明、有日月在其中往复。天具有的这样的品质,就是“藏德不止”。此处,“不止”为运转不息的意思,即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天一直在上面,不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句,“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这句话,继续解释天的品质,什么是“藏德”。意思就是说,天特别亮的时候,太阳和月亮就会不那么明亮

举个例子来说,天空晴朗的时候,白天太阳特别亮、闪耀,与太阳比起来,天空则隐藏在幕后;晚上月亮特别亮,天空同样隐于幕后。

我们什么时候会感觉到天特别亮呢?比如清晨,我们会说天亮了。这时候的太阳呢?还没升起来,或者是藏在了朝霞的后面;比如有绚烂晚霞的时候,天空特别亮;还有就是阴雨天,经常会有天突然亮了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唐代医学家王冰有如下的解读:

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

显然,王冰将天高云淡的晴朗天,比喻为“大明”,而我们所感觉的天亮了,比喻为“小明”。而要想“大明”,就一定要“藏”。

古人以天比喻人。人的真气,也是一定要“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句到第六句,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天明则日月不明,以多种自然界的不正常天象来列举,并且说明了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七句,“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这句是由“天”过渡讲“人”。人要“藏德”,人也要清、净、光、明。由此,身无病,不违背自然万物的规律,进而保持勃勃生机活力。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内容,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宇宙”统一的哲学基础之上。我的感受是:这些是超越时代的思想。

举例来说,我们广泛认可的达尔文进化论,假设“进化论”是成立的,人是在这个自然界进化而来,那么人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统一才可能更好的生存;比如,我们认可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天、地、人之间自然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再比如近两年大热的“量子纠缠”……

愿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发掘出其中的智慧之光。愿每个人都具有“清、净、光、明”的天之德。

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秀笔记原创首发,作者李秀,多平台原创作者,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