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皇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是皇族之中的日常行为,政权的更替也时常出现。在那个时候,凡是有野心的人要么凭借超群的实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要么就会倒在竞争者的屠刀之下,因此在那个乱世之中,尽量控制自己的野心,做好臣子的本分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尤其到了南北朝后期,政权更迭更加频繁,有不少前朝的重臣都在后朝获得了重用,像隋朝开国重臣中基本都是之前北周的臣子,这种策略的优越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没有野心的人分两种,一种是不争权夺利,只为现在的当权者效忠,这种人自然是所有君主都会喜欢的臣子。

还有一种则比较特别,他们自己并没有掌权的野心,他们只想通过讨好领导者来获得宠信,然后攫取利益。这种人也是政治投机者,一旦有人能够给他们更加尊崇的位置,他们就会倒戈,这样的人自然会被统治者厌恶,而隋朝开国重臣刘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靠讨好北周宣帝获得了地位,之后又成为杨坚篡权的背后推手。但是在隋朝建立之后,他行为不端,又暗生异心,终于被杨坚处死,而这也是他应得的下场。

隋朝奸臣刘昉

贪玩皇帝的优秀玩伴,杨坚掌权的背后主谋

北周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在隋文帝篡位之前其实已经统一了北方,并且拥有了统一中国的实力。但是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平定北齐之后英年早逝,中国的南北统一也因此延后了一段时间。

在周武帝去世之后,继承帝位的是其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宇文赟与自己的父亲不同,并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对于统一天下,或者治理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整日里只想着打猎游玩,不理政务,对于那些正直的大臣也多有疏远。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警觉的君主,对于当时声望尊隆的杨坚十分排斥,整日担心其篡权,因此剥夺了杨坚的官职,让其远离了政治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周宣帝宇文赟

这样的一位皇帝挑选近臣的标准自然也和其他君主不同,他只喜欢讨好他的佞臣,而恰好刘昉以功臣之子的身份进入宫内,成为了宣帝的侍臣。刘昉为人善于讨好别人,并且精于游乐玩耍,深得宣帝的欢心。而他的官职也一路走高,最后被授予了大都督的官职。

但是北周宣帝的贪玩也给自己引出了祸端,在一次出游之后宣帝大病不起,而且口不能言,当时的近臣刘昉和颜之仪在宣帝身边名为服侍宣帝,传达他的旨意,但实际上他们二人已经能够操纵大权了。他们深知宣帝之子年纪尚幼,没有办法掌控朝局,必须要为其寻找一个辅政的大臣。两人在经过商量之后,认为杨坚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主要是因为杨坚远离朝政日久,虽有威望,并无实权,他们还希望通过挟制杨坚来继续把持朝政。

影视剧中的隋文帝杨坚

于是他们制定了诏书,宣布让杨坚成为辅政大臣,杨坚一开始推辞不肯接受,刘昉说如果这样的话,自己就会代替杨坚来掌权,杨坚才接受了辅政丞相的职位。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

但是杨坚在上位之后,利用种种手段迅速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大大出乎了刘昉的预料,此时刘昉明白自己已经无法与杨坚对抗了,因此他立即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帮杨坚对付朝中的其他势力。

隋文帝杨坚画像

当时与杨坚一同辅政的还有皇族代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当时北周政府在大臣之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不把这个皇族代表清理出权力中心,杨坚就很难篡夺皇位。不过宇文赞年纪尚轻,有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并不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

刘昉送给了宇文赞不少美女,赢得了宇文赞的信任,之后他又和宇文赞说现在静帝年幼,不堪大事。您只需要回到府中等待,等到政局稳定下来,您就是天子的第一人选。宇文赞听信了他的谗言,离开了皇宫,杨坚才得以大权独掌,完成了篡位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宇文赞自称天元皇帝

可以说在杨坚篡权的过程之中刘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先是违背宣帝之前的意愿,将杨坚再次引入政治中心,然后又将北周皇室代表骗出皇宫,为杨坚的登基铺平了道路,在杨坚的上位过程中堪称大功臣。但是其本身的动机却并非如此,刘昉只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他一开始选择杨坚辅政的原因只是他觉得杨坚容易控制而已,而在杨坚羽翼渐丰之后,他就迅速倒向了杨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其唯利是图的本性暴露地淋漓尽致。因此虽然刘昉因功在隋朝初年获得了高位,但是却没有赢得杨坚的信任。

身为重臣不理政事,建国公爵远离朝堂

在杨坚掌握了北周朝廷的大权之后,其想要篡位夺权的野心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许多北周重臣的不满,以尉迟迥为首的边境大将都发动了叛乱,想要入京勤王,此后王谦、司马消难等人也纷纷起兵响应,这样的情况让杨坚忧心不已。

杨坚监国之时叛乱频发

此时的刘昉依然担任着司马的职位,因此杨坚希望刘昉能够领兵平叛,但是刘昉本就没有参加过战争,他向杨坚解释自己难以胜任,杨坚也理解了他的难处,并没有加以责怪。不过在刘昉推辞掉出征的任务之后,他连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没能做好。当时刘昉在京城内沉溺酒色,整日玩乐,对于公务十分不上心,许多重要的文书都被他随意地遗落在相府之内。这让杨坚明白了刘昉并非可以托付之人,他与刘昉也越发疏远,并且有意安排他远离核心政务,让高颎代替他做了司马,负责军事相关的事务。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

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杨坚便篡位称帝,建立了隋朝,虽然刘昉依然被授予了舒国公的称号,但是其却并没有被安排任何实际的职务。在建国之后不久,京师曾经出现了饥荒,于是杨坚下令京城之内任何人都不得酿酒卖酒,以保证粮食的供应。但是刘昉见此时有利可图,便让自己的妻子酿酒来卖,后来被京城其他官员举报,虽然杨坚没有惩罚他,但是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刘昉也愈加失势了。

代替刘昉担任司马的高颎

从刘昉帮助杨坚夺位之后的举动来分析,其政治投机者的嘴脸暴露地愈加明显,首先他在获得政治地位之后便不想付出劳动,这从他推辞出征,以及不理政务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从这些举动中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其对于杨坚并没有忠诚可言。而且刘昉在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同时,还做出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对于政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杨坚对其做出了一定的惩罚。而刘昉这样的人是无法忍受自己的利益受损的,这也为他之后的叛变和被杀埋下了伏笔。

私通友妻,暗生异心

在刘昉被驱逐出政治中心之后,其能够得到的特权和利益日渐减少,这对于刘昉这样的人来说是不可忍受的。他整日无事,便在京城之中闲逛。恰逢另外两名建国功臣梁士彦、宇文忻也都仕途不顺,三人便逐渐熟络,经常在一起聚会谈论时事。

而梁士彦的妻子十分美丽,在当时有一定的艳名,刘昉在梁士彦家做客的时候也逐渐与梁士彦的妻子熟悉起来。刘昉完全不顾道德的束缚和朋友的情义,和梁士彦的妻子私通,而梁士彦则毫不知情。

在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刘昉越来越觉得不能在这样下去,他一定要想办法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他便开始和梁士彦、宇文忻等人密谋谋反事宜。在这个过程中梁士彦的妻子可能也有一定的参与,这才让这两位曾经为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臣作出了叛国的决定。

梁士彦画像

而在他们进行商议之后,推举梁士彦成为之后的领袖,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刘昉再次躲在了他人的身后,这和之前他推举杨坚监国的过程多么相似。而这也体现出了刘昉胆小怕事,却又不满足于现状的小人心态,他所要的既不是权力,也不是地位,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还好杨坚很快知悉了三人的密谋,见他们全部抓捕归案,刘昉这样的小人才没有再次得势。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昉郁郁不得志。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士彦妻有美色,昉因与私通,士彦不之知也,情好弥协,遂相与谋反,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下诏诛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朝名将梁士彦

结语

以前人们总说,在乱世之中不要有太大的野心,这样会招致别人的怀疑,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而像三国时期的贾诩这样,审时度势,一切为利益让路的人反而能在乱世之中生活的很好。但是隋朝初年的刘昉却给了我们不同的例证,那就是在乱世之中可以没有野心,每次都躲在别人的后面,让别人实现你的梦想,但是至少还要尽到臣子的职责,恪守道德的底线。

刘昉作为北周宣帝的重臣,在宣帝弥留之际不想着如何为北周巩固权力,反而希望扶持傀儡来攫取利益。在发现杨坚非池中之物后,他又迅速倒戈,只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这样的臣子心中是没有忠义可言的。

而在倒向杨坚集团之后,刘昉也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没有帮杨坚排忧解难,只顾着自己享乐,这让他失去了权力和杨坚的信任。在失势之后,不甘寂寞的他又联系其与大臣密谋反叛,还和朋友的妻子私通,丧失了道德底线,这样的人即使躲在再多的人身后,也会被历史的潮流冲出他的真实面目,从而接受时代的审判。

参考文献

1《周书》

2《隋书》

3《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