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月份下旬开始,濒临灭绝的毛里求斯果蝠再次遭殃,毛里求斯政府宣布开始捕杀这种数量仅剩八万只的珍稀蝙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一国政府公开支持捕杀濒危动物,定然引起不小波澜。

根据《对话》杂志消息,毛里求斯这么做的背后主要推动力来自农民与公众的压力,毛里求斯很多人认为这些果蝠威胁了他们的水果产业,今年旅游业又十分不景气,这些破坏果园的果蝠更应该杀!

最惨的濒危保护动物

毛里求斯在国内非常出名,主要因为它的旅游业,最近几年经济上允许的新婚佳人,去毛里求斯度蜜月彷佛成为一种时髦。

这个在马达加斯加岛以东800公里,印度洋上的群岛国除了旅游业之外;与世隔绝的环境让它拥有一些世界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动物。

毛里求斯果蝠就是其中之一,它们的个头很大,翼展能达到80厘米,皮毛是金色的。它有小耳朵,胫骨上浓密的毛发;成为毛里求斯最大的地方性哺乳动物。

这些大果蝠对于毛里求斯这样的岛屿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非凡,它们是岛上最主要的传粉媒介和种子传播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地人与它们的斗争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当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破坏了这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加之当地人有意识的捕杀,以及台风天气影响,这些独特果蝠的数量越来越少。

今年因为新冠疫情,蝙蝠的名声很是不好;因为科学家判断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

而且毛里求斯果蝠和毛里求斯人的关系最近些年关系也不怎么样,2006年9月因为果农抗议,当地政府就专门组织过捕杀。

后来在2015年毛里求斯政府还专门给这些果蝠数量标定了一个红线——10万只,超过就进行捕杀。

不过果农并不买账,还是太多了!导致当年又捕杀了两万只。

2018年10月26日,毛里求斯政府再进行一捕杀,将果蝠数量降低到七万只左右。经过两年恢复,果蝠的数量提升到8万只,结果今年10月22日,毛里求斯发布公告准备开展新一轮捕杀,将它们的数量降低10%,以保护该国的水果产业。

这种官方捕杀濒危动物的行为让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大为震惊。国际蝙蝠保育组织指责毛里求斯的捕杀行为已经违反了联合国1992年制定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这种果蝠已经在2015年被纳入濒危物种行列,在世界其它地方根本找不到。而且大型岛屿果蝠非常脆弱,它们的繁殖速度赶不上小型蝙蝠。

它们的繁殖率很低,雌性毛里求斯果蝠每年最多只能产下一只幼蝠,这让它们的数量很难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过去有记录的八次蝙蝠物种灭绝中,其中六次都是关于大型岛屿蝙蝠,关岛狐蝠和小马斯卡林狐蝠都是由于类似的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而灭绝。

目前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很担心这种灭绝案例再次在毛里求斯上演,因为它们的原生森林只剩下不到4%,在被捕杀后恢复的空间不大。

人与动物的生存空间之争

毛里求斯果蝠除了触动果农的利益之外,还因为其栖息地被人类侵占,所以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当地人社区中。

它们成群出动,加之个头巨大,跑到家庭后院觅食;和其它蝙蝠一样,它们也是黄昏后出动,其产生的巨大噪音和混乱让当地人不堪其扰。

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家调查时发现,对蝙蝠最不友好的是普通大众,许多人希望它们灭绝。反而果园的主人们对蝙蝠的态度比较温和,他们希望得到妥善处理,而不是把蝙蝠赶尽杀绝。

目前的研究表明,让当地果农产生大量损失的主要是外来的鸟类和老鼠,果蝠虽然也会飞入果园偷吃水果,但它们并不是主犯;只不过它们的动静太大,让人把过错全怪在了它们头上。

果蝠们就这样成了替罪羊,成了处处惹人嫌的濒危动物。

今年新冠疫情,毛里求斯旅游业遭受重创,剩下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水果产业;而且今年毛里求斯过的很不顺,几个月前还有艘油轮在当地搁浅漏油。

普通人人心浮躁,加之蝙蝠今年的坏名声,毛里求斯果蝠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毛里求斯面临的问题很现实,在人类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领地时,野生动物只能选择离开。当地人如此讨厌果蝠,但也是果蝠的生存领地被人侵占,不得不选择进入人类生活区域觅食,它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上个月向毛里求斯发布官方信函,声明自身立场,敦促当地彻底改变这种粗暴的扑杀行为。生物学家提出可以为果园的果树加网,防止再被果蝠和鸟类破坏。

其实这也就只能解决果农的不满,毛里求斯对果蝠的反感真正来自于果蝠对普通人生活的干扰。

真正的解决办法要么是继续捕杀削弱果蝠数量,要么人们让出自己的生存空间,努力恢复植被;后者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我国的退耕还林,我们已经清晰的感觉到,最近两年野生动物的归来。

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道棘手的难题。(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参考资料:

‘Quantifying the damage caused by fruit bats to backyard lychee trees in Mauritius and evaluating the benefits of protective netting.’Simon Toll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