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统帅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吹响了对太平天国发动进攻的冲锋号,湘军倾巢出动,挥师东下。

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斗极为激烈,甚至于曾国藩本人在4月时还因战事多番失利,在沮丧悲伤之下试图跳河自杀,还好被旁边的部下及时救起,又慢慢收拢兵卒,为能够战胜太平天国而殚精竭虑,随后获得多次胜利,曾国藩与他统率的湘军声威大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湘军的威名越来越高,曾国藩的地位声望也越来越高,不过他的行事却越来越谨慎。在自己地位声望增加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约束家人,不要让家人因此变得骄纵蛮横,以至于惹来祸事,于是多次往双峰老家写家书。

在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曾国藩给家中的四位弟弟写了家书,说道:“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维五等到后亦无信来想平安也……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曾国藩还重之又重地指出,教导子侄们去做这些家务与农活的时候,一定得兄弟们亲自去做示范,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当了官,有了身份地位,就觉得做这些事情有损于自己当长辈的架子。

这个时候曾国藩43岁,刚刚组建湘军一年,凭借着战功开始拥有声名,不过家人们还没有出外投奔到身边来取功名,自己两个十来岁的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也跟随着四位叔父在家学习。

当时很多的乡亲对于曾国藩此举并不理解,毕竟曾国藩都已经是威震天下的大军统帅了,曾氏家族也已经成为地方豪族,为何还要让曾家的“老爷”亲自去教曾家的“少爷”做挑粪这种体力活呢?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封信,在同年六月十八日的家书以及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家书中,他都有提到要让弟弟们教导子侄们勤奋干活,要做到“勤、敬”。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绵延长久,成为真正的“孝友之家”,求的不是家族中官做得多大,而是要让每个后辈都能够成为懂得孝悌友善的人,将这份孝、勤、敬的家风给传承下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要求孩子的不是说让他们取得怎样的分数成就,而是要让他们养成孝悌友善的品质,以及勤、敬的生活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格斯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猿人向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巨大作用”,那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其实对于个人来讲,劳动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清朝晚期的中国首富盛宣怀,帮助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办洋务,迅速获得升迁,而且他本人能力也非常强,短短数十年里揽下亿万巨资,临终前将财产成立基金,让后辈每月领取高达数十万的利息过活,然而没多久后辈们就联合起来取出本金,挥霍无度,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以至于不出二十年这庞大的家产就全部被败光了。

百年过去,给子孙留下巨额财产的盛氏家族,早就不复当年风光,而那个在带兵打仗时依然不忘给家里写信,教导儿子侄子们挑粪干活的曾国藩家族,却是代代都有着杰出人才,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成了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成了数学家,长孙曾广钧23岁成进士,是著名的诗人。

曾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很显然与曾国藩的个人功业分不开,但更重要的,则是他对家族晚辈的教育。

曾国藩培养后辈,不是为他们积攒金银财富,为他们积攒资源人脉,而是让他们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出后辈们“孝悌友善”的品质,以及“勤、敬”的作风,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曾氏家风,从而让曾氏家族人才辈出。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