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始终无法从容地完成任务,甚至开始对自己产生“病感”,是在步入职场,发展社会关系时,严重的拖延症,导致在职场上产生不少误解。

“拖延症”微妙的心理状态是,大概也能估量需要的时间与精力,可是面对完成,可能的评价、落差,内心会有强烈预设的“恐惧”与“负面结果”。 心中有没有另一种声音:“或许不如你所想!”“可能跟你预期的不一样。 ”这样的不确定感,更让自己裹足不前。

莫名的心理压力,让人总是面对“底线”才匆匆行事,通常也没什么回应,只是公事公办,心中五味杂陈:“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跟“我始终没有能力,让自己更规律从容地完成事情”,双重自我批判。 无法抵抗的自我怀疑让自己瘫痪,焦虑而暴饮暴食、沉迷戏剧,都想与现实切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者

当感觉开始有病感时,会试着回顾自己为何能在学生时代得过且过? 才发现“考试成绩”是自我逃避与自我催眠的障眼物。 求学阶段一直不觉得自己是能按照计划好好学习的人,面对一个范围总是囫囵吞枣结束,说得过去的成绩,便又放过自己的不安与疑虑,进入不差的大学,有时觉得自己只是个侥幸的冒牌者,也时也觉得自己或许不差。 可是要从学生时代的“及格”,走入社会的“独立”,慢慢意识到各方面的“不及格”。

也开始意识从书本中去培养的“独立”,与现实总是落差,对职场任务迟疑、与人沟通疏离,压力之下,以消费解闷的恶循环,也曾让自己是“月光”。 逼迫重新自我审视:当人生不需要考试作为虚幻的句点,日复一日的生活,该如何活在当下?

究竟日子是什么样子?

在习惯中害怕盲点,在思索中焦虑空白,其实禁不起太多思考 一开始也发挥学生时代的“研究精神”,把平常的“时间管理”、“习惯建立”的励志书籍大量阅读,依样画葫芦,有时阅读完一本励志书 ,犹如一剂强心针,让自己振奋好几天;有时被突如其来的琐事扰乱,心又严重慌乱起来,焦虑有时也跟习惯建立缠绕在一起,当自己开始无法维持时,自我批评与厌恶、失落, 也会强烈袭来。

“拖延”是这种思绪耗费太多的“伪完美主义者”的病症,想得太多、膨胀太多,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有其杂念,习惯可以是支架,也可能是牢笼

简单的转念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尽管用知识喂养自己,失衡的心灵状态,还是会让人渐渐忧郁、发胖、眩晕,有些人会寻求心理类书籍的认知,之前的自我还是太用力的,不知如何揉捏自己的心,还是用制式的目标去切割形状,就会发现“一堆要建立的好习惯”还是沦为思绪无法清理的事情而已。

“目标”、“才能”、“好”、“整齐有序”,无法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当心中生成“我应该要好好地......”、“我到底要干嘛?”的慌张感,很有趣的一种是,什么都暂停,开始“静坐”。 “静坐”是对自己的一种包容,可以放慢、容许暂停,感受有限的当下,选择行动,“有意识的暂停”让我慢慢感受自己的频率,因为不再苛责,变得积极。

由“身”而“心”

慢慢我发现有时“无须思虑”,感受自己的呼吸、身体的酸痛姿势,身体都在诠释自己真正的状态。 不是去想,而是去感受身体。 很简单,但大多时间都做不到。 回归身体,需要空白的时间,暂缓说话的欲望,重新检验需要。 就会缩短拖延的频率。

重新思索自己能负荷的“目标”,其实是“一个礼拜”(或许比一般人短),更远的目标是“梦”,“一个月后能不能? 行不行?”对我都是太多,重新思索一个礼拜能做的琐事、两个礼拜轮替的兴趣,微妙地,“一个月的累积”与“之前一个月的期望”是相近的。 不敢说跨越了虚构的完美之墙,但每逢思虑满溢的夜晚,开始有前进一格的开关。

长期身陷拖延症状态,最难的自我对话是,正视自己的优劣,不揣摩尚未发生的结果;不去放大身边的混乱,区隔环境、行动与情绪的缠绕,身在心前,时时勤拂拭,却也明镜亦非台,跟自己说:最终都会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