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后,旋即出兵北伐。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立志兴复中国,推翻元朝的统治,收复中原。

朱元璋在出师之前,特地请来才子宋濂写了一篇《奉天北伐讨元檄文》。宋濂不愧为一代文豪,此篇檄文文采飞扬却又通俗易懂,让百姓们看得明白,还热血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奉天北伐讨元檄文》

众所周知,檄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收拢人心,和形成对敌人强大的舆论攻势。宋濂的檄文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两点。

百姓看到后也是激情澎湃,顿时加入明军的队伍又壮大了不少。

《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一文,文风通俗大气,让人都能看得懂,毕竟收拢人心是一个目的,要是看不懂可还行?另外,在檄文中,明确提出了一句极具号召力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十六个字,对元朝的震慑力,对中原百姓的人心鼓舞,胜过十万雄兵

可以说,在清朝末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里提出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便是致敬宋濂的《奉天北伐讨元檄文》。

朱元璋剧照

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元兵那边已经出现了效果。高邮之战临阵换将,几十万大军崩盘,朝廷的官军元气大伤,镇压起义军就主要靠地主武装和地方军阀,这个时候的元朝里面内讧太厉害,大臣之间内讧,元惠宗和太子皇后的内讧,拥元军阀抢地盘互相攻伐后来又介入皇帝和后党的矛盾把斗争扩大化。

察罕帖木儿死后,接班人王保保不能服众,导致军阀内部兵戎相见,还有蒙古宗王比如阿鲁辉帖木儿看到元室衰微不说派兵来助拳反倒是乘火打劫等等,一通操作元朝自己就把自己玩了个半死,这个时候,朱元璋再进行北伐阻力也就不大了。

再加之统帅徐达骁勇善战,朱元璋最终平定中原,并收复了中原丢失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就此来说,朱元璋对于中华大地简直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云十六州图

从南北晋就丢失的燕云十六州终于被朱元璋收复。

明军平定中原后,元顺帝率领皇族后妃亲信狼狈逃亡到了北方的大漠。可这时候还在中原的蒙古人并没有逃亡殆尽,在当时的北京就有数百万的蒙古人还在居住。

那么,作为胜利者的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这数以万计的蒙古人呢?

《奉天北伐讨元檄文》有过记载:

只要蒙古人投降汉朝,并且学汉字、改汉名、穿汉服、留汉发、嫁汉人。朱元璋就可以放过他们,让他们也受到和汉民同样的待遇。

这种政策乍一看无关痛痒,实则非常凶狠。直接改变了蒙古人的特性,让他们融入到汉民中来,为汉朝效力。

被同化了上战场的蒙古人

朱元璋对付蒙古人的招数,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说就是"同化"。

当时的这个同化的政策分为三大块进行:

第1: 蒙古人必须改姓汉姓,使用汉族文字,学习说汉语

第2:蒙古人不可再穿蒙古服饰,必须穿汉服

第3:蒙古女性不可以不可再与蒙古男人通婚,反之也是,蒙古男人必须和汉人女性通婚。否则一经发现,轻则贬为奴隶,重则甚至处死。

朱元璋剧照

这样一来,日后汉、蒙逐渐的融合下去,蒙古人的基因和自己的文化习性势必被华夏文化给慢慢改变。后一代的蒙古人除了拥有蒙古的血统外,可以说和汉人毫无区别。再后来一代的蒙古人连血统都有着汉人血脉。文化上更是彻彻底底的成为汉人。以后一代一代,就更加没有区别了。

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比杀了蒙古人还狠。让蒙古人直接融为汉民,不仅填补了因为战争而损失的大量人口,还让这些在中原的蒙古人不会再和北方的元顺帝残余相互勾结,反而成为了赤胆忠心的大明臣子。为大明抵御北方的蒙古人。可以说是杀人不流血的招式了。

朱元璋这招,也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民族融合"案例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