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12月,似乎所有活动都指向了一件事情:盘点。我们将一年积累下来的种种线索整理、收束,更新出2021版本的自我,形成新的自我认知,即能够每个当下发现自己的动机、欲求、思想和偏好。

缺少了自我认知,我们的经验往往会助长幻觉;如果我们有了自我认知,我们就能立即面对经验所带来的挑战,而不会只在记忆的残渣中徘徊。

读书,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书中他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踩坑、完善自己的观点、开辟新的领域视角……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我们选取了7份来自印象识堂作者的书单,与你共勉。

2020年 12月2日 星期三

宜:整理书单

本篇书单略长,但值得耐心一读

★推荐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本都可爱的历史、艺术类书籍”

推荐书目:《古希腊文明的光芒》《捡来的瓷器史》《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亲爱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红头发的N》

十一月读了7本书,主要历史和艺术,还有3本有趣的插图小书。

这本书是这个月的重头戏,每天2小时,读了整整10天,读完果然没让我失望。

作者 以历史顺序,清晰梳理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脉络。 我们可以看到希腊文明的诞生、发展和衰落,文化形态如何从希腊神话一步步发展史诗、叙事诗、抒情诗、到悲剧、喜剧,最后到哲学,甚至对科学产生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计划下一步读《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

如果你想了解古希腊文化,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或者读不懂希腊神话,或者一直胡乱摸索,不得其法,来读这本书吧。

上个月读了涂先生的《纹饰之美——中国纹样的秘密》,然后找到这本书,读完很受用,这本书帮助我 厘清了瓷器发展史 。

作者以瓷器史的重大节点来划分——青白瓷、青花瓷,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展现了一条清晰的瓷器发展道路。在装饰工艺层面,最终珐琅彩和粉彩打破了瓷器工艺和绘画之间的屏障,实现了书画和瓷器艺术的相结合。雍正时期,瓷器不论从工艺还是从艺术角度,都达到一个顶峰。

到了乾隆时期,尽管审美不尽人意,在瓷器史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乾隆之前,瓷器的烧成工艺和装饰(绘制)工艺都达到顶峰,留给乾隆可开垦的领域很少,但是在装饰工艺上,他把雕刻工艺引入瓷器,于是瓷器上有扒花,最厉害的乾隆把瓷器的成形工艺推上顶峰,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些器型有些奇特,但是不得不说中国瓷器发展到这个阶段,在世界上已经无可匹敌。甚至现在也做不出如此复杂的器型。至此,瓷器的烧制、装饰、造型三大工艺彻底完成。

总是,这是一本很好的瓷器入门书,我打算有时间去国博看看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是盐野七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她把腓特烈的一生写得颇有小说传记风格。 腓特烈从一个孤儿一步步成长为西西里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兵不血刃,和平收回圣城耶路撒冷。在现代人眼里,腓特烈是个有想象力,有统治能力,有抱负,敢于冲破宗教束缚的优秀君主。

然而,在他那个时代,他是教皇和基督教徒眼中的异类,被教皇视为异端,终其一生,腓特烈都在和教皇斗争。生于中世纪,对腓特烈来说应该是一种悲哀,生时不断抗争,死后,所有的成就烟消云散。他的政治抱负“上帝的归上帝,皇帝的归皇帝”正是西方后来启蒙思想所谓的“政教分离”。腓特烈绝对配得上西方文艺复兴先驱者的称号,文艺复兴的曙光就要到来。

印刷特别精致的一本小书。 当你对某些现状不满意的时候,直接陈述利弊未尝不可,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通过戏谑的文字和插图,表达了对西方出版业的种种不满。他把西方的大师的作品放到当下,以编辑的口吻统统吐槽一遍。

被视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圣经》都没能逃脱被拒稿的风险,希腊著名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也荣幸上榜,更不用说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卡夫卡了,普鲁斯特的经典作品了。 除了文字,最出彩的是插画部分, 《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从游侠骑士变身美国西部牛仔,头戴牛仔帽,手拿长枪,矮胖的桑丘腰里也别着一把枪。 除此以外,这本书可以当作一个不错的西方文学书单参考。

不要被书名迷惑, 这不是单纯写给父母看的书,如果你对西方艺术感兴趣,但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本绝对有帮助。 读西方艺术史好几年了,这认为本书三观非常正。

首先,了解艺术不是装饰门面,扩充知识量这么简单的事情,透过艺术,可以激发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 透过这本书,你可以学会一套引导孩子学习艺术的方法,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的修养。

如果你希望孩子了解艺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你有一些艺术知识,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启蒙艺术;或者如果你对艺术一无所知;那就来读读这本书吧。唯一不爽的是,书籍不能平展阅读,有点遗憾。

除了历史、艺术、文学,我最喜欢的一类书就是这种有文字有插图的书,比如《红头发的N》系列,一个普通大龄、单身上班族的生活写照。

她带给我的是共情和反思。

也许你会说她写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呀,也没什么高深的理论。

可是你会记录通勤让座的感受吗?你会记录作为租客的体验吗?你会记录来自生活的一点点反思吗?

透过她的故事,也许你会看到在曾经或者正在生活的漩涡中打转的自己。 崔贤廷在这本书中诚实面对自己,或喜或忧,不管生活怎么样,她都用自己的方式拥抱生活。 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拥抱生活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本对我影响极深的书”

推荐书目:《社会动物》《反脆弱》《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人类简史》《美德的起源》《上帝掷骰子吗》《这才是心理学》《机器人叛乱》《增长的本质》《失控》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认知成长道路上对我有过很深影响的十本书。不过,我始终觉得读书不应该跟着书单读,而是跟着自己的好奇心读,因为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读什么”,而是“为什么要读”。希望这个分享能够给大家在“应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带来一些启发。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阅读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为我开启了一扇认知大门,让我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此之前,我读书很杂,没有具体的思考方向。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一对夫妻成长的故事,并 将许多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影响一个人性格、成就和幸福的潜在因素。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一直困惑我的问题都可以从科学那里找到答案。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崭新的阅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各领域的知识,对自己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这本书不仅颠覆了我的世界观,还让我同时具备了物理学的世界观——不确定性,和生物学的世界观——反脆弱性。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生命,就会发现生命真是太不容易,太伟大了,因为生命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与不确定性和黑天鹅事件做斗争的奋斗史。

事实上,生命本身就蕴藏着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而这智慧总结为一个词,就是“反脆弱”。《反脆弱》这本书则完美地解释和总结了各种应对不确定性的反脆弱策略。

我其实从小就不喜欢读历史,因为实在记不住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也不知道了解这些对我来说有何意义,然而这本书却完全改变了我看待历史的角度。

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 它并不是按照时间轴去写历史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分析和解读欧洲文明的组成元素来回答“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这个问题。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并学会了从人物和事件这些具体细节中跳出来,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影响,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这是继《你一定爱读的欧洲极简史》之后,另一本改变我历史观,甚至是世界观的书,因为 它扩大了历史的时间尺度,让我开始关注人类史前史(Prehistory),并且意识到原来历史不仅仅只有文明史,还有史前史。

而史前史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更为重要。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上过尤瓦尔·赫拉利的网络公开课程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这本书上市之后,我第一时间就买了,并且反复读了好几遍。这种全新的历史视角最终让我有了开发《人文课堂》的想法。

这本书不是自然选择理论的入门读物,但我却是从这本书开始关注自然选择理论和进化生物学的。整本实际上讲的是自然选择理论当中的群体选择理论,并对人类的利他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 原来人类的各种行为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想要理解人类的行为,我就不得不从更底层的生物层面去进行思考。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与进化生物学相关的书籍。

关于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最终把我引到了宇宙学和现代物理上,因为当历史的时间尺度不断被放大之后,我发现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我就必须追溯到宇宙的开端。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尝试理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上帝掷骰子吗》 这本量子物理科普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解释了量子力学,还引起了我对科学史的兴趣。

基思·斯坦诺维奇是加拿大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这本书也是他最畅销的一本著作。尽管我之前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但直到读到这本书,我才对“什么是心理学”有了相对准确和清晰的认知。 这本书探讨的并不是心理学的内容,而是思维方式,或者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为科学最大的优势实际上在于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它的结论, 这本书则很好地解释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且让我学会区分科学和伪科学,加强了批判性思维。

这是斯坦诺维奇的另一本著作,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 它让我明白了人内在冲突的根源,并重新认识了理性。 在书中,斯坦诺维奇把人比作机器人,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被两个“寄主”所掌控——基因和模因,我们只不过是它们进行自我复制的载体。理性思维是我们对抗它们的唯一“武器”,在基因目标和个人目标冲突时,只有理性思维才能让我们忠于自己的个人利益。 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我们就得深入理解理性思维运作的机制,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这便是作者写此书的目的。

这可以说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棒的一本书,因为它从根源上解答了我关于增长和创新的疑惑。 这本书的作者凯萨·伊达尔戈是一名物理学家,所以他选择的思考角度也是相当独特的:他从宇宙、物质、生命、社会以及经济这些看似并不相干的领域中去寻找它们增长背后的共通规律,最后得出结论——增长的内涵来源于信息的增长。 作者关于增长的解读现在已经成了我底层思维的一部分,我也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本书我很早就听说过,但直到今年才开始读,不过这个时间点其实刚刚合适,因为要真正读懂这本书需要不少背景知识。尽管这本50万字的书,在内容上有些冗长,但它的确却让我对复杂理论和生物逻辑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让我意识到了机械逻辑和还原主义的缺陷——它们无法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而 在如今这个世界正在因为高度互联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应对复杂的最好方式,就是复杂。

“关于理财的书”

推荐书目:《小狗钱钱》《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可转债投资魔法书》

当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逐渐变得流行,甚至可以说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由此,具备理财思维是有必要性的,那怎么去学习到理财思维呢?可以通过看理财的书籍。

《小狗钱钱》此书通过书中的主人公吉娅与其小狗“钱钱”之间的故事,谈及到如何去支配金钱、正确地使用金钱、如何进行理财投资等内容, 代入感强且通俗易懂,作为第一本理财类的书籍适宜。

《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通过一个小男孩开柠檬汁摊的故事, 把三大基本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说得通俗易懂, 想要学习财务报表的知识,看此书适合入门看。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专注于低估值指数基金投资,系统性地讲解各类指数基金,以及投资指数基金的有效策略 ,适合去学习指数基金的知识。

《可转债投资魔法书》 系统性地讲述到可转债的知识, 不仅论证了可转债独特性:下有100%保底,上不封顶,而且谈及到客专债的背后逻辑,适合系统性学习可转债的知识。

“几本习惯养成的书”

推荐书目:《如何想到做到》、《只管去做》、《Mini Habit》、《掌控习惯》

为了新的一年希望里的flag不倒,又看了几本怎么养成习惯和做计划相关的书。《如何想到做到》、《只管去做》、Mini Habit、《掌控习惯》。这几本的内容都说的很有道理,但这类书也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看完以后你会有多少行动?从这个层面来说,《只管去做》和Mini Habit让我更容易实践其中的理论。下面就分别说说我对这几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提供了 7个改变行为的武器 ,他们分别是:阶梯模型、社交磁力、重要性、极度容易、行为在前、致命吸引、反复铭刻。

而本书的特色就是在最后一章详细说明了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武器 ; 哪种武器更为适用,取决于人在做某件想要改变的事情时是否有意识,并且能不能对此作出改变。

根据是否有意识,我们可以将想改变的行为分成了三类: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解决的方式。

强烈推荐这本! 如果你喜欢作者第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小强升职记》,这本一定不要错过。

作者以小强和老付对话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做计划,如何完成计划和如何培养习惯, 不局限于理论,而是告诉你如何去做。

书里用了很多经典书籍的自我管理方法,比如甘特图、习惯回路、4D工作法(The habit loop)等。例如书里提到五年计划要用“五感写作法”来写,就是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让自己更形象的看到这个计划。举个例子,五年以后我想环游世界,就不如写“我现在正在冰岛,看着巨大的冰原,感受着大地的苍凉。 看完这本我也马上带上耳机写了写自己的五年计划。

这本书也是很容易让人行动起来的,就立一个简单的目标,“一天一个俯卧撑”。 这么简单的目标对养成习惯会有用?真的有用。就是因为简单,所以你才会一想到就会去做,而不会逃避困难。我们的大脑很多时候就是像小孩一样需要哄的。

你想养成什么习惯?想戒掉什么习惯?其实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信念易碎,但习惯不会。习惯会成为体系,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个月的小突破就是和小伙伴们尝试做语音输出,用语音的方式总结当天看书的内容。实践下来发现“讲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结构理清,还要注意陈述的语气,还有让听众觉得有意思。这种方式读书真的认真很多,同时可以练习表达。

“11月看的书”

推荐书目:《作家与他们的猫》、《恋爱永远是未知的》、《做衣服:破坏时尚》、《秋季环游》、《我信仰阅读》《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豪猪回忆录》《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爵士乐史》

作家为什么喜欢猫呢?

有个说法是,作家很多是郁郁寡欢的人,他们得双向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10到20倍,而养猫会舒缓压力和焦虑,所以作家们会从猫里那得到情感的抚慰。还有个说法,相比狗的无私和热情,猫像极了人类,作家们会在它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观察对象,作家自然会喜欢这些生性复杂的小东西。

作家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答案五花八门。这本小书选了几十位作家和他们的爱猫的小故事。 比起那些科研调查的结果,他们说起爱猫的理由可就有文采多了。 有些作家还为自己的猫咪创作过作品。比如查尔斯·布考斯基,他给自己一只无尾猫写过《一个强悍的混蛋的历史》;博尔赫斯,写过一首诗,把猫比作属于另一种时间的王者;村上春树也有意思,他的作品里时常出现猫,有时是象征,有时是隐喻。全职当作家前,他开过一个爵士乐酒馆,叫Peter's Cat,店里有不少跟猫有关的装饰。就连那本让他成为畅销作家的《挪威的森林》,据说也跟猫有关。出版社的主管答应他,在他出国旅居时照顾他的猫,于是村上的回报,就是创作了一本《挪威的森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

光看书名,恐怕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本言情故事,但这其实是村上龙写的一本跟爵士乐有关的小说。 书里每个章节的名字,都是一首爵士经典曲目的名字,包括书名《恋爱永远是未知的》也是,《You Don't Know What Love Is》。

这个设定挺有意思, 可以在看每一章的时候,找来对应的歌来听。

不过你要是想从这本书里获取多少爵士乐知识的话,怕是会失望,因为这本小说不会讲爵士乐的赏析和历史,或者音乐人的故事,它说的是,主人公四处寻找一个传说中的爵士乐酒吧,在各种酒吧遇上各种各样的人的故事。

老实说,大多章节不太好看。 但也有几篇写得好看,比如那篇《携我奔月》(这个翻译我总觉得有点怪),FLy Me To The Moon,就不只是跑到一个酒吧,喝上一杯,听一个男人讲伤感往事,而是用几个故事来对应不同版本的《Fly Me To The Moon》,字数是其他章节的好几倍,于是人物更立体,情感也更充沛了。

全书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山本耀司回忆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著名时尚设计师的,其中夹杂他对时尚、音乐以及生活的看法;第二部分是个问答,山本耀司回答了100个问题;第三部分是新增的内容,收录了山本耀司近些年的几篇文章。

看过这本书的旧版,这次是重看,有些地方依然感动。

在100问里,山本耀司被问到最喜欢的一个英文单词是什么,他说是“fragile”,脆弱。这个回答乍听让人有点意外, 山本耀司本人和他的作品看起来都很酷,但想到他最喜欢黑色,曾说过黑色是第二层皮肤,是用来保护自己的,那他喜欢“fragile”这个词就很理所当然了。

一个温暖的小故事,很适合秋天读,书名里正好也有个"秋季"。

"司机"是个为文化部工作的人,他的职责是开着小卡车,提供图书给当地人借阅;玛丽是个经纪人,带着一支乐队,从法国来到加拿大巡演。俩人相遇后,喜欢上了对方,于是一同踏上了巡游(演)之路,并且还有了不错的结局。

看多了《爱在黎明破晓时》那种邂逅之后终究分离的伤感,"司机"和玛丽的故事反倒让人觉得有点另类了。

希望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多发生一些。

这本书是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回忆录。

我更喜欢繁体版的那个译名,叫《嗜读者》。 戈特利布就是个嗜书如痴的人,在小时候,他就曾把自己关在家中一个礼拜,七天时间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而他工作后,又是个特别勤勉的人,工作时的午餐从来都是三明治,不会为了接待任何人外出就餐。

看他的履历,感觉他是活了别人几辈子的人生。他不光当过西蒙-舒斯特和克瑙夫出版社的总编辑,还执掌过《纽约客》。经他之手出版和编辑的作品,估计我这辈子都看不完。开创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约翰·契弗的日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这是一长串的书单。

作家写出好作品固然重要,但也多亏了罗伯特·戈特利布这样的伯乐, 这本自传里有很多名作出版背后的故事,很曲折,但又很动人。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彭伦,也是一个出版人。他多年来译介了不少著作到国内,比如"巴黎评论"访谈系列,萨莉·鲁尼的《聊天记录》和《正常人》,等等。

也许是时代背景的缘故,保罗·索鲁的旅行文学需要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看,才有代入感,他这本《旅行之道》读起来倒是很轻松。 这本书像是他的一个剪贴笔记本,既有自己旅行途中的感悟,又有他喜欢的那些作家的旅行轶事或是文字摘录,于是根据这本书,又可以顺藤摸瓜找来布鲁斯·查特文、D.H.劳伦斯、简·莫里斯的书来看。

保罗·索鲁是多么喜欢坐火车而不喜欢搭飞机啊,专门花了一章来说这个事,但他说得很在理,“没有一种交通工具比火车更能激发人细致的观察”,搭飞机只是点到点的位移。

至于旅行的意义,他在这本书里有太多让我赞同的话了。 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写徒步旅行的,他在这一章里列举了那些吸引他的虔诚的、善于思考的步行者的事迹,比如玄奘、松尾芭蕉、梭罗等人。徒步旅行者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保罗·索鲁提到了一个法语单词,叫flaneur,他说这个词几乎是不可译的,意思是闲逛的人、漫步的人、流浪的人,而这些,才是旅行者的本质。

这本充满魔幻色彩的回忆录,全篇只用了一种标点符号,逗号,所以一口气读完了。

书里开口说话的是一只豪猪。它倾诉的对象,是一棵猴面包树。这只豪猪本来跟自己的族群过着平常的日子,却被人抓去施了法术,成了一个小男孩的附体,后来丧失了本性,变为了人类行凶施暴的工具。

一个寓言故事,比起人类,动物实在可爱得多。

之前看过由这本书改编的动画片,特别喜欢,这回找了书来看。

森见登美彦老师厉害,写宅男对少女的苦苦追寻,全无猥琐之感,处处透着可爱,有时还挺感人。春天的酣醉之夜,夏天的旧书市集,秋天的学园祭,冬天的感冒之战,恍惚之间,四季交换。有情人最终再相逢,岂止有缘。森见登美彦写的是时间的浪漫。

喜欢酒,喜欢京都的人,一定要找这本书和动画来看。

终于有一本特别像样的爵士乐历史的译著了。

“这是一份可以带来好运的书单!”

推荐书目:《暗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反本能》、《刻意练习》《学习之道》《终身成长》《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专念》

在写作的初期,我遇到了一个隐藏的好运,那就是在那段时间里相对密集地遇到了一些好书。

所以,我那时即使每年只读二三十本书,依然能产生大量的新思考。

而现在我似乎遇到了一些“书荒”,这个隐藏的好运也正在慢慢减小(也可能是因为随着知识背景的扩大,很多类似的新书无法给自己带来更多底层的新知)。

比如我今年上半年的阅读量其实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但创意密度却不如以前。

好在这个好运是可以人为掌控的,今后我会继续扩大阅读范围和拓展阅读领域,去发现更多的好书(好运)。

或许这也会给你带来好运!

以下是书单,请过目: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知晓了人类大脑结构的原理(P82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开启了自我认知的第一课。

虽然后半部分关于数学的内容我至今依然看不太懂,但前半部分的思维干货十分充足。 诸如:思维耐力、专注力、反思、学习方法、为什么要写作等等。

对于初涉自我成长的读者,我特别建议大家读这本书。

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李笑来老师的书,那我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虽然这本书是他十年前写的,但那时产出的文字和思维特别契合初级的成长者。 毫不避讳地说,我个人的很多思维都是被他的思想颠覆重塑的。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章的“交换才是硬道理”,这直接开启了我对“价值写作”的实践探索。

卫蓝的《反本能》中有大量关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我的思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和帮助。 比如“人类不喜欢不确定性的由来、行动力需要明确的指令、习惯的养成犹如林间小道”等等。

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并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然后轻易指导自己去克制一些本能天性。

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你是一个终身学习者,那一定要好好地了解一番 ,因为它是指导我们学习的利器。

“刻意练习四要素”也是《认知觉醒》中的“贵客”,尤其是“极度专注”和“舒适区边缘”这两个概念被反复提及。

吃透了这个理论,会使们对自己的学习机制有深刻的认识,瞬间知道该如何指导自己学习任何事物。

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从科学的角度向人们描述了大脑的学习机制。 其中思维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对我启发巨大,包括学习的间隔,进行自我测试(提取知识)都是非常科学的指导。

可以说这是一本大脑使用说明书,依据说明书使用大脑,对我们提升学习能力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终身成长》是你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 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去深入了解“成长型人格”和“固定型人格”。

如果我们能通过这本书让自己主动选择“成长型人格”,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可能打不倒你,甚至让你变得更强。

这本书可以教会你如何选择人生目标。 拥有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其中书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反复读上数十上百遍:做了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就会让其他事情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要了?

这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认真思考,当然书中也给出了寻找答案的具体方法。

如果只看这本书的书名时,你可能会觉得它是一本“鸡汤”书。 但经过鉴定,我可以放心地告诉大家 这本书不仅不鸡汤,而且其讲述的内容也非常涉及底层。

虽然她并没有直接讲底层的原理,但我从这本书中却看到了非常丰富的关联,而且这本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也非常强。

如果你想改变生活,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女性读者,这本书可能更加适用。

第一次读埃伦·兰格博士的《专念》时,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观念受到了震撼。

它讲述了语言这把双刃剑的影响:即语言可以让我们对万物命进行名分类从而极大地提升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深深地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审视观察,就可以让自己挣脱这些无形的枷锁,变成一个聪慧特别的人。

“有哪些后悔没早点读到的书”

推荐书目:《微习惯》、《睡眠革命》、《这样读书就够了》、《非暴力沟通》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

主要是个人成长类书籍,包括习惯养成、阅读、沟通以及睡眠方面。

还是在梦想清单的课程上,我第一次听说“微习惯”这个概念。简单来说,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就是把它经过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将“每天看1h书”缩减成“每天看5分钟书”。

虽然还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我就只要求自己每天看5分钟书,就算完成任务。神奇的是从那天起,不管多累多困,每晚睡觉前我都会拿起kindle看一眼,有时是5分钟,而有时是1h,阅读的积极性和数量也明显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而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微习惯”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微习惯的策略养成好习惯。

前段时间为了试验一下90分钟睡眠周期法,我开始尝试每天只睡6小时,并将睡眠时间和当天的状态用表格记录了下来(我可真是闲得慌....),最后也基本坚持了一个月每天6点起床的生活。

除了睡觉周期外,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人体内的激素、光线、睡姿和睡前早起后的例行程序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是:“我们无法掌控睡觉时的举动,但却能够掌控睡眠前和睡眠后的一切举动。这两段时间都只属于你,不属于别人。”

推荐给想尝试早起,或者有睡眠方面困扰的朋友~

之前在《洋葱阅读法》看到过六哥对于RIA便签法的简单介绍,本着追根溯源的目的便把它的出处,也就是《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找来看,没想到却 刷新了我一直以来关于阅读,以及读书笔记的一些看法。

相信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觉得读书就是要从头读到尾,看完后还要输出关于全书内容体系的思维导图,才算真正看完一本书。

又或者是觉得知识管理就是把信息收集归档,也不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变成了漫无目的的“逛街式学习”。

关于阅读,如果你也有跟我同样的问题,强烈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是入职时公司要求阅读的书目,因为不能在上面做笔记,所以最后被我贴上了满满的便利贴.....

作为热爱和平的公民,虽然从来没想过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但看完书后意识到,暴力其实不一定是身体动作上的, 生活中那些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语言暴力,有时会比肉体上的伤害更伤人。

书中还提供了大量案例和课后练习,来让读者区分“观察 VS 评论,请求 VS 命令”,前者才是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

此外, 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点是:感受其实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的感受其实与他人的行为无关,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真正的根源在于,我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这个时代,我们默认时间被不停切割,想要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时间,要么在深夜里强行拉长一天的时间线留给“自我”,要么从时间的缝隙里抓住一点“自我”。

给大象一个「分享」「很赞」「在看」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