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人方岳在《别子才司令》一诗中写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相信很多人对于这句话也是感触良多,我们一生中总是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挫折和磨难,有些我们能够去改变,有些则只能被动接受,很多时候都会泛起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希望能够将内心的无奈说与人听,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慰藉。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会有相关又相矛盾的纠葛,所以很多事情想要与人说却不便也不知该如何开口。最后只能压在自己心里,成为化不去的愁苦。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唐代有位诗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无奈,但他最后却化解了内心的郁结,而且还写了首诗记录自己的感悟。

唐代诗人李涉,在唐宪宗年间曾经出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不久被贬谪到峡州作司仓参军,蹉跎多年。后来遇赦,得以返回洛阳隐居。唐文宗李昂继位后,再次被被邀出山,授为太学博士。本以为在这样教授学生的职位上不会有什么变故,谁知后来还是被流放到了南方。

宦海跌宕,李涉的心情可想而知。到了镇江后,他整日里闷闷不乐,内心哀愁无从排遣,于是他选择了登山。一般山间视野广袤,能让人心胸开阔,而且当时恰值晚春,李涉还没有领略春日的美景,所以他便强忍着消沉情绪开始了自己的登山之旅。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绪本就消沉的他看到春日的景色,并没有获得什么慰藉,依旧愁绪纵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他路过山中一座名为鹤林寺的寺庙时,遇到一位老和尚。见老和尚在山中修行怡然自得,于是便停下脚步和他闲聊。而在聊天的过程中,老和尚的语言也让他心中顿悟,所有的郁结都被一扫而光。开怀之余他便在这座寺院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这首流传1000多年的禅诗,最后7字家喻户晓,如今更是成了网红名诗。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首句便是诗人对于近况的描写,整日里心事重重,愁绪纵横,昏昏沉沉便如同处于一片混沌的醉梦当中。“醉梦”便已然是魂不守舍了,而且前面还用了“终日昏昏”,更是加重了诗人消沉的情状,让人读之似乎便能感受到诗人难以排遣的愁绪和憔悴不堪的身影。而这样的描写显然也是为了后文的顿悟做铺垫,此刻有多消沉,那么顿悟的时候便有多开怀。

此句描写的是诗人想要借快要离去的春光来排遣愁绪。理解这一句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诗人不舍自然界的春日将逝。诗人在内心消沉的情况下,同时逝去的还有他的年华,以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因为他内心纵横的愁绪被忽略。而诗人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登山以舒展身心之举。

第三句描写的是诗人和老和尚谈禅悟道。在山中信步漫走,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走到了一座寺院,于是诗人便进入其中和一位老僧闲谈。在这一句中“逢”字透露出来诗人是无意碰到老和尚的,而这也蕴含着佛家所谓的“缘”,因有缘所以才相逢。至于老和尚和诗人的“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也能料想大概,佛家讲求六根清净,尘世间的烦恼喧嚣其实都只是人内心的执念产生,倘若能够放下,便能看淡。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禅悟。原来自己内心的郁结都只是执念太深,是自己放不下人生功利。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再回看这半日里和老和尚的闲谈,其实这样的悠闲恰恰正是最为难得的。当然诗人这里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并不是告诉我们在平日里要“偷懒”,这是内心的闲适,是告诉我们凡事顺其自然,不要执念过深,有些时候强求反倒是给自己“画地为牢”,换个角度去对待我们遇到的事情,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笑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憧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李涉这首题写在寺院墙壁上的妙诗,虽然只有寥寥28字,但是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着很深的禅理。倘若我们陷入诗人那样消沉难解的境地,读一读这首诗,感悟其中的禅理,相信会有所慰藉。

对于李涉的这首禅诗,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