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12月。

“圣诞钟,买汇丰”的投资理念已在香港流传40个年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汇丰控股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超然,自1865年成立以来,一路发展至香港最大的公司之一,是港币最主要的发行者之一,甚至扮演了香港准央行的角色。

目光所及的香港公司,香港市民,乃至香港政府本身几乎都接受过汇丰银行的服务。

汇丰银行的业务虽然主要来自香港和内地,但在欧洲亚洲及美洲多地均有业务开展,相对可以分散地域风险,营收稳定,具备长远的投资价值。

汇丰控股一向以高股息受追捧,几十年来相当稳定,而圣诞节后发放股息的概率非常高,因此吸引看重股息的投资者,甚至许多香港人习惯在圣诞来临前购买汇控股票作为礼物送给孩子。所以才有了“圣诞钟,买汇丰”的说法。

相当一部分老派香港人不存钱,闲钱只买汇丰的股票,到了晚年,发放的股息就当是养老金,悠然度过晚年,百年之后,股票传承给晚辈,这已然是一种信仰。

回到正题,投资银行股的逻辑在哪呢?

银行的业务很多很杂,全面理解很难,那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呢?

我们直接化繁为简,大家应该知道银行的最大头的收入来源就是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比如以3%的利率吸收存款,6%的利率发放贷款,中间利差就是3%。

以前我们讲过投资逻辑里面有种思路,叫做Carry策略,又叫息差策略。

什么意思呢?

美元的利率是2%,日元则是5%,那么借入美元,买入持有日元。

5年定期利率5%,1年2%,那么借入2%的短期,买入5%的长期。

获利是依靠利息差。

这么看的话银行的主业就是妥妥的息差模式啊。

躺好了,怎么舒服怎么躺,闭眼赚钱。

有人马上会反驳,外汇的汇率是风险,借短投长的流动性是风险,凭什么银行躺赚?

你银行借出去的钱拿不回来怎么办,不是也有坏账风险?

这里很肯定的告诉大家,正如大家所言,银行必然会发生风险,但只要政府没倒,一定可以东山再起。

不然大家认为国内银行最可信的感觉是哪来的,天上掉的吗?

当然是政府给的,所有行业和公司中,银行号称“百业之母”,坐拥超然地位,政府则需通过银行渠道来调剂经济,很大程度上,政府信誉等于银行信誉,银行说的等价于政府说的,尤其四大行,央企国企的概念深入人心。

如果银行倒了,那政府也差不多完蛋了,所以政府一定会救,救银行就是救自己。

近些年来,资本市场非常担心银行的坏账,甚至怀疑银行财务做账隐瞒,极度不看好银行,以至于银行纷纷跌破净资产,被主流投资唾弃。

坏账是一定会有的,风险一定会爆发的,如果你用更宏大更长远的视角,倒也不必惊慌。

20世纪末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风控失灵,根据《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数据,1999年,银行坏账率高达40%。(2020年财务报表显示2%)

怎么办?银行要是不行,其他各行各业都得陪葬,政府无法袖手旁观。

1999年,国家为了处置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分别对口成立了东方、长城、华融和信达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将四大行的坏账剥离。使其轻装重新上阵。

而老百姓呢?当然可以把钱取出来,但大家想过没有,取出来之后呢,真的能放在枕头底下?真相是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很多选择,继续存银行是为数不多的出路。

只要老百姓还存钱,那银行就能继续运转,时间总能抹平伤痕,重新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风险几十年几百年一定会爆发一次,这是必然,但政府也必然出手,用更长的视野来看,银行依然能躺赚。

当然这有代价。

既然银行出事的时候,政府会救。

同样政府手头紧张或碰到困难,银行一样得配合让利,社会责任嘛。

比如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一定影响,国务院要求银行系统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国外则更严峻,话说2020年4月1日,汇丰控股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定取消派发2019年第四次股息,以及在2020年底前,暂停派发季度和中期股息,以及暂停股份回购事宜,这一决定是基于英国央行审慎监管局的要求而作出。究其原因是英国政府担忧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后续对经济的持续负面影响。

投资银行股的意义在哪里呢?

最后愿意持有股票的,就是多头。

最后要带走钱的,都是空头。

中间的过程不重要。

成功的多头,就是持有庞大的股票数量,分红就足够花,然后还拥有了权(股权投票权)——这是多头最大的奖赏。

成功的空头,则是拥有大量的钱,不断寻找新的猎物,并总能功成身退。

散户整体上是空头行为,同时却难以成功。

不要从市场里带走钱,这点想通,总有一天,分红都花不完。

看不懂没关系,翻译一下就是只要时间足够久,攒的银行股足够多,以至于每年的股息分红足够日常生活,可视为达成财务自由或者养老自由。

这就是香港人民投资汇丰银行最朴素的逻辑,股价变动?低点买入当然好,虽然长远看那并不重要。

投银行就是站在政府一边,生死与共。荣辱共担。

当然俗气的我们最关心的是银行股的长期收益。

自四大行股改上市后,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多年维持在15%左右,直到近几年,房住不炒的呼声越来越高,房地产贷款收缩,银行暂时没找到像房地产这样能大规模放款的行业,加上各种去杠杆和符合监管要求,净资产收益率往10%移动。

但基于银行天生嫌贫爱富,哪个行业赚钱,它就给谁放款,它总能贷给最赚钱的行业。

这注定银行的长期收益大于全部行业的平均收益。

息差策略长期有效,短期有风险,银行存贷业务作为息差思路盈利的典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