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到了一点: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来,随着院校扩招,硕士生博士生都人满为患,所以用人单位根本不缺高学历人才。因此,很多单位为了节约招聘成本,直接在招聘要求中写明:只要全日制学历,或者只要名校毕业。比如公司只招聘3个人,能有100个双一流名校的全日制学生应聘就够了,足以筛选出他们想要的人才,何苦要降低门槛,做“大浪淘沙”的事情呢?

教育部能管到用人单位招聘环节吗?

根据官网显示,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推进教育公平,制定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做好学籍学位管理工作,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职责对应的就是权力,因为有权才有责。从职责范围来看,教育部无法直接管理相关的企业,所以在昨天的通知里,写的也是推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首先,即使是同属体制内的单位,教育部也无权干涉其用人自由,更何况最广泛的用工大户,那些全国各地的私营、民营企业,乃至个体工商户们。其次,即使事业单位和国企配合教育部,但是基本无法改变当前的“局面”,因为这些单位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实际上用人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到底是用人单位的错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无论我们口头上再怎么赞美劳动者,实际上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看不起体力劳动的。因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加高考,通过考学改变人生命运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考上大学,读完硕士博士就意味着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了。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技术学校在中国就很难发展起来。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沦为了“差学生”的收容所,家长们眼中都是这般景象,只有成绩差的孩子才去读职高或技校。所以,现在的状况是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能有一技之长兼顾体力劳动的工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工人。因此,现在以家庭装修为例,普通的砖瓦匠、水电工、油漆工在大城市不仅日均收入在300以上,更是一人难求。

为了响应老百姓的需求,我们从1997年开始高考扩招,从2001年开始研究生扩招。2020年,全国总共有3005所大学。最近五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800万以上,其中有将近50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2021年毕业的学生将超过900万,一次次地达到历史巅峰水平。最近10年,全国累计培养了7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真正地促进教育公平吗?不可否认,现在上大学的门槛降低了,但是农村的孩子上名校的比例却少了。所以,门槛再低,能跨越门槛的孩子还是父辈掌握一定资源和能力的,因此,代际之间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也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我们只考虑扩招,不考虑我们的用工数量、用工需求等等这些配套政策,因此产生了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过高的自我期待与残忍的社会现实诱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啃老、巨婴;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过于稀缺,大家都想着做办公室,对着电脑工作,都当白领,那么蓝领中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绝对不是吓唬人的。

与其强求用人单位,不如从娃娃抓起技术人才培养

有政策就有对策!你强求我不在招聘公告里写明,那么我就通过笔试面试淘汰,更是给你希望,然后又让你绝望,还造成了企业招聘资源的浪费,对全社会都没有产生正能量。

所以,与其强求企业做不可期待的事情,我们还不如从幼儿园抓起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真正地将劳动技术光荣植根。二是,不断分流培养教育模式,不能等到高考再分流已经晚了,这样大家已经适应了传统教育模式,普遍认为“考不上大学”的才去读技术学校。三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资源布局的公平,一方面我们在评选各种双一流,给几十几百亿的补贴,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靠的是自己筹备资源,无法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换句话说,如果非全日制都是同样的招聘待遇,那全日制读书的同学呢?是不是引导大家本科出来之后一边赚钱一边读书?

我们的政策要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必须系统考虑,找准根源,如果自己生病还让别人吃药,那可能最终是双输的!

PK台

你认为在找工作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应该平等对待吗?

2020-12-04  PK已结束  92人
  1. 1. 都是为了未来找工作,应该平等对待
    54%
  2. 2.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侧重点不同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