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关注中学语文界的朋友想来已经发现了,近几年在中学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消失了,不少现在的80后、90后记忆深刻的好文章都被删除了。这个情况引起过很多人的深思,笔者前不久写过一篇《〈背影〉是80后一代人记忆,大学教授建议删除,网友:父爱无关潇洒》,详细讨论了此事,有朋友在评论中指出:文字,文学,文化,还是传统的更有生命力,更含蓄,更有欣赏价值,更富教育启迪之意义。其实不仅仅朱自清,被删得最多的还是鲁迅的文章。是不是鲁迅的文章出现在课文当中对学生真的像有的人来说只有负担没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鲁迅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鲁迅文章真的那么难懂吗?

曾经有人调侃说,中学语文最难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甚至网上还有段子,找出一段话当中的语病,大家找的兴致勃勃,挑出不少毛病,最后却发现这一段话居然出自鲁迅的文章。确实,鲁迅的文章太具有个人的特色了,如果能够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我们就能够发现,他的笔锋和刀锋一样锋利。

可是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历史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他们读到鲁迅的文章,可能只是一头的雾水。但是我们应该换一个方面去想一想,现在的孩子的出生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残忍和血腥本来就已经遗忘了,他们是不是更应该读一读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从第一人称的文章当中,才更能够感受当时人民的疾苦。

二、语文这门学科,更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当我们讨论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我们可能不得不重点思考下面这一个问题:

语文这门学科更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什么?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有语文这门学科,中文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从小开始学习语文,我想这其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认识几个汉字,能够看懂别人写的是什么,更多应该学习的是从别人的文章当中体会到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像笔者在上篇文章中提及的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一样,他整篇文章并没有任何一个字写了他父亲爱他,但是就从他细致描写他父亲的举动当中,我们似乎可以真心实感的触碰到那一份感情,我们能够想到夜晚归家时母亲留的那盏灯,可以想到人生失意时,父亲拍你肩膀时传来的鼓励……这样的联想大概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该获得的能力。

三、责任在肩

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不管情况如何变化,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本心,不忘语文这门学科的初衷。当然,让更多的好文章走进课堂,其实这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对下一代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