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lexey Grinin和Dery Taray正在调试1S-3S实验的真空系统。

phys.org网站近日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MPQ)的物理学家们,利用频率梳技术,将质子电荷半径值的精确度提升至小数点后13位,成功验证了量子电动力学。这意味着他们向着解决质子电荷半径难题迈进了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科学》杂志中。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最简单的元素,它只包含一个电子。然而,关于氢元素,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氢原子中的电子能够“感知”质子大小,而质子大小在能级的最小变化中得到反映。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氢原子进行了无数次测量,得到的质子半径都是一致的。然而,在介子氢的光谱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电子被重200倍的μ介子取代了。随后,有研究人员报告称,介子氢实验中测得的质子半径值,比普通氢半径小百分之四。如果所有的实验都是准确的,也就意味着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可能有缺陷。

“质子半径之谜”激发了全球科学家的研究热情。然而,质子半径的精确值仍然扑朔迷离——加兴和多伦多的科学家认为质子半径相对较小,而来自巴黎的测量结果则支持了此前测定的较大值。。

研究人员报告的不同质子半径。

MPQ的Alexey Grinin团队决定用一种完全不同的互补方法进行实验。借助无多普勒双光子频率梳光谱技术,他们将测量精确度提高了4倍,证实质子半径值相对较小。该结果表明,质子半径值不一致是实验性问题,而非根本性问题。量子电动力学的根基没有被动摇。

脉冲钛蓝宝石激光器在放大非线性晶体、产生二次谐波时,激发了波长410纳米的蓝色激光。频率梳光谱学在质子半径测定项目中的成功应用,还奠定了另一个重要的科学里程碑。迄今为止,对氢和其他原子、分子的精确光谱学研究,几乎完全是由连续波激光器完成的。相比之下,频率梳激光器有可能穿透到波长更短的紫外光范围内,而类氢粒子(如氦离子)可能在这一范围内存在跃迁。不过,即便在首个量子理论发展100多年后,科学家也无法用连续波激光器完成类氢粒子的精确研究。

现在,这一困境或许有了出路。

此外,科学家还希望借助紫外频率梳技术,用激光直接冷却重要的生物、化学元素(如碳),从而提高相关研究的精度。

原创编译:雷鑫宇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科学》

期刊编号:0036-8075

https://phys.org/news/2020-11-unprecedented-accuracy-quantum-electrodynamics-giant.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