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国农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危机,甚至事关国家的生死。也许当你看到这样的话题,觉得有些荒唐或是不以为然,可事实却一直存在。曾有人问我,农业部门在哪里?一个土生土长的城步人都不知道农业部门在哪里办公?这本身就体现出了一种危机。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哪一种文化比“农”更古老?在所有的养生要素中,有哪个要素比“吃”更重要?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把“农”排斥在“国学”之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农”当成没出息的表现,把教育孩子的方式变为“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去农村当农民”;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国家,“农”已经不被当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每天都在吃着粮食,但人民似乎已忘记还有这么一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这对有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有一天,你跑到超市去买米,却发现往日摆着一大堆米的超市居然一颗米都没有时,你会是什么感觉呢?或许你觉得这样的场景永远不可能出现,然而,它却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

中国海关总署2018年1月23日公布2017年12月粮食进出口数据,全年粮食进出口数据出炉,稻米和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水平继续增加。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曾经自给自足的中国,早已经从当年的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的粮食危机,正越来越严重,中国也从一个粮食出口大国,变成一个需要外国的粮食来养活国民的粮食纯进口大国,中国人的脖子,第一次这样赤裸裸地伸了出去,随时有可能被人掐住!

农村劳动力缺乏是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根本。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大部分村子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劳动者种地居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南下或北上成为所谓的“打工族”。

因为劳力限制,村庄里的耕种方式,这些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水田当旱地种。插秧割稻,没有几个劳力是难以完成的,请人帮助犁水田,或者插秧,一天要150到200元的人工费,还不大容易请到合适的人,于是逐步都改为种植经济作物或直接抛荒。问及吃饭的问题,都说种一季水稻后,可以管吃两年甚至三年,不足的时候,就到镇上买点来吃。显然,随着人口的减少,吃饭问题已经更容易解决了。

二是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基本靠除草剂和农药了,过去都是犁地,锄草,现在都不用了,但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地退化,土质板结,种上的庄稼更容易发生自然死亡之类的疾病,产量大减。老人们都自我解嘲:这哪里是种地啊。他们也深知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但没有劳力,又有什么办法呢?目前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

机会主义歪曲了农业承载的使命。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干农业的机会来了;其实“机会来了”的口号喊了十多年,“农业机会来了”的文章随处可见,像这样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农业圈子外的人写的。因为对于农业圈内的人来说,不存在讨论,不管有没有机会,该做的还得做。但奇怪的是,不同背景的人谈及农业,目光都会齐刷刷地盯向政策,答案似乎高度统一,但结果却总是南辕北辙。

更让人不解的是“农业的机会来了”被喊了十多年,似乎没有人认真解读:是十多年来农业始终如一地存在着一个机会?还是农业的机会十多年间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来?亦或是十多年来农业的机会终于马上就要来了?其实农业真的无所谓机会不机会,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农业不同于计算机,不同于汽车,不同于电影,不同于文物收藏,它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人可以不戴手表,可以不用计算机,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但不可以不吃饭!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承担这种责任,无可推脱。

然而,人们讨论农业的发展机会时,却仅仅讨论它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剥离农业所承载的特殊使命。虽然也有很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展望有机农业的“机会”,但所谓的机会来了,实际上说得再通俗一点儿,就是赚钱的机会来了。而一切以赚钱为根本目的,就是导致农业一片混乱的根本所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又一次提醒人们,农业的机会来了,可是机会应该承载着使命,不管是农业部门的工作者,还是去农村投资的商人,不管机会来没来,或者机会真的来了,更多的应是担负着责任与使命,让城步的农业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