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从事哪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今年有一篇关于快递从业人员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新闻,让我格外留意,且更肯定与情商相关的这两点真知,是每一行从业者都能用上的关键点。

当我们与情商高的伙伴相处,总能感受到一种彼此舒服的状态。这是一种双向的感受,主要表现在“人”与“事”两个方面。

  • 人:情商高的职场人通常能把自己放下,用不同方式与不同类型的伙伴打交道,无论是初识还是旧识,总能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对方的心理诉求,进而给予彼此想要的“照顾”;
  • 事:情商高的职场人做事不对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掺杂太多“人”的因素,且懂得把事情简单化。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快递小哥不断在学习,包括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能力都获得非常明显的突破。其实,当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且把这方面的知识学透,是无形之中把自己放下的状态。

既没有很明显的功利心,又不缺乏目标感,往往能带给身边人一种舒服的感染力。倘若我们的功利心过重,总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或者是缺乏目标,难免传递出消极的讯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来说,一位情商高的职场人,没有那么“自我”,更没有那么“消极”。换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用得上的真知是这两点:利他、积己。

01

“利他”背后的力量,是不变的底层逻辑

很多年前,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们是因为喜欢探寻人性本身的一些规律,那么就有非常强大的学习动力。

可如果我们纯粹想考取一张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可能在考完以后会慢慢忘记一些知识点。又或者是因为我们没有从事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而这些知识点基本派不上用场。

但在这样的现象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是因为喜欢才学习心理学,而实际上我们的关注点是在他人的身上。

如此看来,学习心理学这件事已经不是一个关注点,更不是某条我们想去前行的路线,甚至可能是一个有经纬度的战略体。

可倘若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自我”上,它可能只是一次考试,或一段时间的经历罢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为何会关注人性本身的规律?

讲一个比较简单的思路:当我们想要亲近领导、同事,或目标群体客户,便需要先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与偏好。

很多职场人会把这种想法或做法看成“功利”行为,但事实上,它的背后是我们不变的底层逻辑。而看似“利己”的行为,却不失“利他”的味道。

举个例子。

当我们想要更加了解领导的喜好,更了解他们的诉求时,看似为了更高效地工作,也让彼此相处舒服。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在考虑他人的感受(喜好、诉求等)。

所以,我们会想到去避开领导不喜欢的事物,会想达到领导的期望值。因为人性本身的规律是不变的,它有固化的一套底层逻辑,即是思考“做这件事的驱动是什么”。

02

“积极”面前的驱动,是多变的心理诉求

我们经常被身边人问到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的意义何在?”总有一种莫名的错觉,认为我们不该漫无目的地做一件事。

尤其是在职场上,我们很容易把“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高情商混为一谈。比方说,老板给予我们更多的关心,我们反而觉得很多事情“好商量”,慢慢地放下对完成某些事项的迫切感。

这多半是一种错觉。

当我成为“老板”之后,才真正理解何谓“经济行为”,而多数时候发自内心的关怀,更像是一种情商的体现。但是,“人”与“事”不宜混为一谈。

简单来说,我依然会关心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却也会追踪每一件事情的落地成果。对事的时候不影响我对人的关心,而关心人的时候也不影响我对事情的重视。

换言之,我们的“目的性强”未必是坏事,或许用“目标感”来形容更为贴切。换个角度来说,企业在招聘时,候选人若有极强的目标感,是可以在老板面前加分的。

因为老板能深刻地感受到,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是成本,而且老板肩负的责任是整个公司里面的利益相关者,自然包括长期一起奋战的团队。

所以,拥有极强的目标感,往往能使我们产生超强的驱动力,积极地追求更高的工作质量。而这份积极的驱动力,是来源于我们内心多变的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成为一名高情商的职场人,这两点真知在各行各业都适用

每个人对情商的理解,略有不同。但一名高情商的职场人,是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更懂得在相处的过程中,既让对方感觉到舒服,又不让自己觉得难受。

倘若我们从“自我”出发,大概率接收回来的讯号会是“失望”。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人性的根本是不变,这就决定了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固化的。

毋庸置疑,不变的底层逻辑对于我们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抓住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而我们站在“利他”的角度看问题时会发现,我们接触到的每个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心理诉求,既能帮助到我们,又能带来新的机遇。

我们本身也有自己的诉求,这些多变的诉求往往转化成我们前进的驱动力。目标感越强,我们所能获得的能量越大。成为一名高情商的职场人,利他,积极,这两点真知在各行各业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