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

7.2分

1.陆支羽9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此打分只针对未删减版。

2.电影终于可以放了,但世事早已时过境迁。事到如今,努力「抢救」回来的《一秒钟》终于得以公映;但我却始终没有力气去二刷。

3.在我看来,《一秒钟》可能就是近20年来,张艺谋的作品履历中,气质上最接近《活着》的一部。更何况,《活着》毕竟是改编自余华,而《一秒钟》完全是张艺谋自己的故事。

4.如此流露真性情的张艺谋电影,还会有下一部吗?身为影迷的我们,自然心怀希望;但我们也都心知肚明,老谋子已然步入古稀之年。

2.独孤岛主 8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借助特定时代的特定操作呈现不同程度的沦落人对已经消逝情感的执念,更回望了湮没尘沙中的记忆重回的可能与不可能。

3.闵思嘉 8分

影评人。

原本的结尾是狠厉残酷的,像一把钝刀子来回割筋脉,死不了,要的就是活着的苦痛。现在的版本只能说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多出来的两年后,是一个时代的句号与省略号。少下去的几秒钟,是看破不说破的血痂。个人觉得是张艺谋近年来最好的作品。当然,如果是最开始的版本。现在的版本,反而因为这种修剪的痕迹,而成为了另一种好与当代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风间隼 8分

影评人。

新世纪难得的反映特殊年代的电影,张艺谋还是拍自己熟悉的生活比较在状态,感觉都对。把电影本身作为「职业民俗奇观」来展现,清晰胶片段落充满梦幻感,与苍茫的沙漠对比鲜明。张译演出了主角的隐忍、凶狠和仗义,范伟的表演拿捏得也非常到位。剧情有些小瑕疵,估计是删剪所致。

5.黄文杰 8分

高校教师。

老谋子费力不讨好地拍了一部初心之作,展现了他对于胶片引发集体狂热时代既缅怀又难以释怀的纠结态度,对于追寻的一根筋式执着和麻花辫大棉袄的朴素审美。我一直说,看待某些院线国产片,理解比批评更重要,因为它们的畸形模样与背后的故事,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创作者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以及时代的复杂性。《一秒钟》,就是这样的电影。

6.悉尼卡通 8分

编剧。

如果说周防正行的《默片解说员》是略带伤感的时代追影,《一秒钟》则是情绪满溢的……自己看吧。情节不必点破,情绪已经到了。

7.耳朵 8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虽然新加了一个「两年后」,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这个结尾的任务。被迫失语,被迫掩埋,人人都是时代荒漠里静默的一粒沙,任风吹拂。

8. 西帕克 7分

影评人。

表面上说的是电影与怀旧,内在却在说历史与真相。影像是有欺骗性的,可以随时删改重构,历史和伤痛却永远在那里,岿然不动。一秒钟的女儿的镜头,对张九声来说是永恒,对历史来说只是尘埃。

9.LOOK 7分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张艺谋这一次没有像当年《活着》那样,以欲盖弥彰甚或投鼠忌器的方式来叙述那个特殊时代,而是简单粗暴生猛地直指时代之恶!无边无际的沙漠,欲罢不能的战争机器-影像,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惊魂失智的男幼童,孤独对抗集体的个人,2020年度最值得铭记的华语片!

10.妖灵妖 7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在对文革和集体主义的反思力度上比肩巴金,核心剧情被肢解的公映残片,已与时代融为一体,可以视为是某种意义上的成片。

11. 路西法尔 7分

文艺学博士。

围绕胶片展开的争夺环环相扣,集体修复胶片的场景甚至有几分神性,但是当父亲的动机被揭破,一切开始慢慢崩塌:观众会发现看上去剽悍的男人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习得性无助的患者。祥林嫂一样的开始,注定了祥林嫂一样的结局:劳改犯将回到劳改农场,轰轰烈烈地控诉之后,受害者只能缩回柜子里等待「拨乱反正」。谁害了他又害了他女儿?好像没有谁,只能怪「时代」,总之是说不清。对咀嚼自己「习得性无助」的张艺谋,我已经失去了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王昕 6分

电影研究者。

在「后伤痕之后」拍摄的一部仿伤痕电影,特别之处在于原有的套路都进行了一重媒介转写。以新女儿填补丧女之痛的程式,改写成作为胶片幽灵的女儿被替换为需要胶片灯罩的女儿;主要的视觉空间(沙漠)和核心道具(胶片),既对应伤痕文学套路里的不可抗力与个体伤痛,也对应着数字时代和胶片时代。胶片被沙漠(数字)掩埋、吞没。作为一部「元电影」,影片最动人的还是对《英雄儿女》的援引,在后疫情时代重新强调影院空间蕴含的公共性和社会动能。

13.胡续冬 6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国师最大的「本事」,就是所有的情感结构,不管如何深沉、如何层次丰富,都能被他的视听语言三板斧砍成「一根筋」(或者「轴」)的样态。

14.刘宇清 6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给成就卓越的导演认真拍摄的一部电影打如此低分,我的内心无比疼痛。听说有一个未删节的完整版要好很多,才觉得将信将疑地释然。

这不完全是「给电影人的情书」,也不敢(未能)直面那个时代。有奇迹,亦有奇观,但在叙事的关节处语焉不详,就会让人觉得突兀、无因,不能入戏,甚至尴尬满怀。

农场的确是在沙漠里,但戏不一定非要放到沙山上去拍。那无痕的、姿态万千、宏阔辽远的沙海,总是让人分心,让人怀疑导演是为了展示风景,而不是给故事设置一个最好的情境。

小女孩容貌太俊,嗓音太脆,似乎不太适合角色。最令人尴尬的是(据说补拍的)结尾。应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他/她俩要在一起了吧。

15.杨时旸 6分

明白在当下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有多难,也见证了上映前后莫名其妙的压力和变故,但即便怀着某种电影外的尊重和期待去看,即便自己脑补没有删除女儿的死,即便真的结束在黑屏的那一瞬,这电影也没有那种真正击中人心的力量。导演想用「小」切口反应大灾难的做法没有成功,张九声奔逃出来看一眼女儿生前影像的执着,留下的是演技而没有共情,刘闺女想要夺胶片的动机和张九声看电影的动机,没有彼此作用着让情绪上升,而是一直彼此消解的。那个孩子的眼神和动作都难以令人信服,她不属于那个时代,她眼神里没有内化的恐惧和混沌。张艺谋把个人对电影、胶片和特殊年代灾难史的记忆混在一起,该拷问的和该抒情的彼此拽了对方的后腿。

那时候的人看电影,放什么看什么,放多少遍就看多少遍,每次看,都宛若节日。人们为了看一部电影,吵架打架都是常事,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景观虽不多,但也是有的。这不值得赞美,你在追怀时,只会感叹人的可悲。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就像那一大片、一大片干裂的大地一样,很难生长出一些饱满、丰硕的果实来。

一秒钟,说的是生命可供纪念的时间计量,但就是这个,也被沙土掩埋。有人要不惜身家性命,只为得到这一秒钟。这种「得到」,不仅仅是看到,还要握在手里,放到衣服里。也就自然有人要让一秒钟归于无形,就像水落入到水里,就像空气飘散在空气里。

全片的叙事线,就是一个已经很悲苦的人,他所苦苦追求的,不是让他心安,而是让他心碎。当看见的只是刹那,而刹那又不能成为永恒,那我们又如何去面对电影,这关乎时间的一项技术,一门艺术。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神奇的放映设备,它在不断地循环,它在循环些什么呢?答案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