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丰

来源:中产生活观察(funbook2014)

黑龙江日报的官方微信,发了一条评论,指责一些戴着有色眼镜到雪乡玩耍的人。

大概过程是是这样的,有人到雪乡,发现烤肠竟然卖15元一根,认为被宰了,还发到网上,和几年前雪乡宰人的新闻联系起来。

黑龙江日报发了一篇评论,剑指这种“键盘侠”。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叹一声雪乡‘窦娥冤’》,认为在景区雪韵大道上,香肠卖到15元一根,其实是比较合理的(想想泰山顶的矿泉水)。商店明码实价,买不买都是自由。

尽管网友还是喊贵,但是文章到这里仍然是有道理的。作者进一步说,不应该把这15元一根的烤肠和几年前雪乡的宰人事件联系起来,“再翻旧账扣帽子,就太‘不讲武德’了。”他们还很幽默地引用了马老师的名言,自认为很幽默。

到这里,也还算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紧接着,作者列举了黑龙江旅游文化发展的种种变化,领导重视,各部门贯彻执行得力,还承诺打击“低价游、黑心游”。从这种对政绩的熟悉程度来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概率是黑龙江日报的员工。

所以,尽管这是一篇报纸公号发的文章,没有登在报纸上,但是最后经领导刊发出来,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党报的态度。

如果只是上面这些内容,黑龙江的雪就不会在朋友圈刷屏了。人们转发文章,是因为文章最后充满战斗性的表态:

对于键盘侠们故意抹黑“碰瓷”的行为,雪乡不答应,黑龙江不会答应,热爱雪乡的人也不好答应。除了“喊冤”,必要时还得让喷子切身体会一下什么叫“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说了那么多,意思是,如果你反映“15元一根香肠太对”,态度不好的,还要和雪乡黑历史联系一起的话,对不起啊,我们可能要抓你,关个几天,来个行政拘留再说。

可以说,如果雪乡在过去几年真的有努力再改进的话,这种努力也是白费了。一个不能随意吐槽的景区,谁还敢去呢。

如果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小编一不小心手滑,签发领导忙着微信聊天没认真审核,就太天真了。看一下他们精心挑选的网友评论,就能发现持这种看法的人还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有了这么良好的互动,就可以看作是某种社会气氛。

想想前几天,同样在黑龙江省城哈尔滨,全东北最好的哈工大,一个学生看到宿管阿姨在感恩节给大家发巧克力表示感恩,就要举报她。学校在回复的时候表示,宿管阿姨的做法是善意的,学生举报也是善意的,而且尤其“需要肯定”。

这也是一种互动,其互动模式和黑龙江日报发这篇文章,其实有着相似的逻辑:狭隘、骄横、排外。这种排外,并不在于表面的政策(政策一定是欢迎大家来雪乡旅游),而是深入骨髓的封闭性。

好奇在网上搜索一下雪乡景区,除了15元一根香肠的投诉,还看到了这样一条点评。这条2019年4月的点评,被官方认证,可能有“正面引领”的效果,但是它表达的核心意思是,雪乡依然问题不小。

如果是参加正规旅行团,雪乡没那么可怕啦。它隐藏的意思其实有两点,第一,雪乡不正规的团还有很多(黑龙江日报的文章也承认这一点,表示会打击);第二,最好不要自由行,如果是自己去的话,那就不好说啦。

这样的景区,最需要的也许是持续的整改,用真正的诚意,来赢得社会的反馈,而不是气势汹汹发出威胁。一个景区被败坏掉,或许很简单,但是真正挽回声誉,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黑龙江日报的评论文章,其实很准确地反映出雪乡存在的问题,它仍然是不让人放心的旅游目的地。只是很可惜那美好的雪景。白色的雪落在黑龙江的土地上,每一片都是无辜的。人不太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