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写过一首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成功入选课本。写下《月夜》的次年,他又写下一首主题相似的诗,《一百五日夜对月》。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代: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pǐ)离放红蕊,想像嚬(pín)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因为不能跟家人一起过寒食节,所以眼泪就像金波一样翻涌而来。

首联点明了时间,乃是寒食节之际。杜甫因为没有家人在身侧,心情悲伤不止。

有泪如金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眼泪比喻成金波。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有泪如金波,而不是有泪如碧波。这是因为,金波指的是月光,此时的杜甫正对着月亮,而非水面,于是便就地取材了。

标题不写寒食夜对月,而写一百五日夜对月,是因为一百五日是杜甫与妻子分别的日子,可见本诗的主题不在寒食节本身,主题是思念妻子。如果你也曾深爱过,就能读懂杜甫此诗,开篇第一句就催人泪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要是把月宫里的桂树砍掉了,月亮洒下的光辉就会变得更多。

颔联化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寄托了对妻子的思念。

古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月亮上居住着一个名叫吴刚的仙人,天帝惩罚他在月宫砍伐桂树。地面上的人仰头看月时,能够看到一些月亮中的阴影,传说那便是吴刚正在砍伐桂树。

这是杜甫对着月亮伤悲时,产生的离奇的、无厘头的想象,可见,他沉沦在悲伤之中,陷得很深,才会产生这种联想。就好像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时,才会盯着课本的插图胡思乱想。

后来,这句诗被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化用为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内涵发生了变化。杜甫是望月思念妻子,辛弃疾是将桂影暗喻为小人、金贼,铲除之后,人间才能国泰民安。

仳(pǐ)离放红蕊,想像嚬(pín)青蛾——我们分别的时候还盛放着红花,如今你想念着我的模样,那用青黛画的眉毛想必会因此紧蹙吧!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的春天,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携带家眷逃到鄜州。到了七月,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却在途中被叛军抓获,押到长安。八月,杜甫写下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月夜》。可见,杜甫应该是在七月份或七月之前与妻子分离的,那个时候还是有不少花盛开的,因此说仳(pǐ)离放红蕊。

以上是我自己对此句诗的理解,但是,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仳(pǐ)离放红蕊的意思是,月亮在离别的时候才发出光华。

这两种解释,大家可以斟酌考虑。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尽管牛郎织女因为分别的痛苦而愁思很多,但是每年秋季七夕的时候仍能通过鹊桥渡河团聚,而我什么时候才能跟自己的妻子团聚呢?

最后一句,将自己的境遇跟牛郎织女做对比,牛郎织女已经很惨了,一年只能见一次,然而,自己比他们更加凄惨,还不知道再过多久才能见到妻子呢!

杜甫一代诗圣,满腹才华却不自恋、自负,一直对妻子忠贞不渝,令人不禁深觉可敬。

以上仅本人一家之言,不算权威,只能算是爱好交流,切勿用于考试中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