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开机到杀青,《一秒钟》基本上不到50天就拍完了。

这是张艺谋从影以来拍得最快的一部片子。

但影片之后的上映之路却没有那么顺利,

2019年《一秒钟》曾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后宣布因技术原因撤出影展。

同时,国内上映也遥遥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今年9月,片方宣布取得国家电影局“电影公映许可证”。

即将定档上映,一切才有了盼头。

然而就在前几天,影片再次因为技术原因,无法在金鸡电影节放映。

外界猜测所谓的“技术原因”和影片背景的70年代有关。

好在尽管一路坎坷,我们最终还是在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

相比以往的电影,《一秒钟》是张艺谋回归初心的作品。

而影片的故事核心恰巧又是导致电影不能正常放映的“技术原因”,真是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已经70岁的张艺谋依旧保持极高的创作热情,他有三部电影等待上映,《坚如磐石》、《悬崖之上》和《最冷的枪》,活到老就拍到老,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一秒钟》的故事和张艺谋自身的早期经历略有重叠。

一方面,胶片是他们那代人的情怀与回忆,电影人依然对它心存怀念和敬畏。

另一方面则是表达特殊年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那种无可奈何凄凉感让人痛心。

出生在1951年的张艺谋可以说经历坎坷,父亲是陕西一个县城的县长,解放前夕担任国民党军需官,解放后在陕西省农林局工作。他大伯一家去了台湾,二伯下落不明。到了70年代,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插过队、种过田,后来他进入陕西咸阳棉纺六厂,干过电工、搬运工等,直到1978年张艺谋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的命运才开始改变。

张艺谋的这些经历和电影里“坏分子”张九声女儿的遭遇其实差不多。

张艺谋邀请到邹静之参与执笔《一秒钟》的剧本,邹静之担任过《赤壁》、《一代宗师》的编剧,和张艺谋合作过《千里走单骑》和《归来》。

影片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故事的叙述方式,都体现出了张艺谋强烈的个人风格。

漫天黄沙的大西北,人们质朴的笑容,对电影的渴望充满了那个年代的印记。

《一秒钟》的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中期,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电影陌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与热情。

偷胶片、护胶片、洗胶片、放胶片,整个故事与胶片环环相扣,它是电影的载体,也是故事的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讲述张译饰演的张九声在劳改农场劳动改造,有人写信告诉他最近在放映电影的时候,前面会放第22号新闻简报,里面有他女儿的画面,张九声不顾一切从劳改农场越狱去看电影。

半路偶遇刘浩存饰演的想要偷电影胶片做灯罩的刘闺女以及范伟饰演的从未失误过的放映员范电影。

故事围绕他们三个人展开:想看女儿“最后”一眼的“坏分子”张九声、和弟弟相依为命的孤儿刘闺女,以及因为工作害儿子智力不足的放映员范电影。

张九声是失去女儿的父亲,刘闺女是失去父爱的女儿,范电影是对儿子愧疚的父亲;张九声为一秒钟的镜头千里追寻,刘闺女为12.5米废旧胶片穿越滚滚黄沙,范电影为了继续当放映员小心翼翼。

电影的主题很明显——父亲与孩子,张九声没有女儿,刘闺女没有爸爸,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互补。

这是打动我们观众的地方,虽然电影里没说,但我们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推测,其实张九声的女儿已经死了,为了洗掉“坏分子”父亲对她的影响,她在争着扛面袋的时候出了意外事故,不幸身亡。

张九声不顾一切想看到女儿留下的一秒钟影像,甚至为了这“一秒钟”,不惜赌上自己一辈子,只有推测他女儿已经死了,角色的行为才说得通。

三个被时代车轮碾压的小人物,命运坎坷,他们的悲剧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影片对于导致电影不能正常放映的“技术原因”这个非常现代的说辞有致敬,因为送拷贝的工作人员失误,第22号新闻简报的胶片掉出来被马车拉着在地上拖了很久。

范电影只能组织群众清洗、整理胶片,电影才能正常放映。

整个抢救胶片的过程仪式感满满,完全是一堂胶片电影科普课。

电影里面那些热爱电影、满脸快乐,为了能看电影付出的群众不就是我们这些影迷,这些迷影情节再结合当下的情况,深深地触动着我,看到这里立马有了共情。

记载着张九声女儿影像的两帧胶片被黄沙一点点淹没带来的绝望,是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

影片最后,成功翻案的张九声回到大西北,和刘闺女重逢,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一秒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70岁老人用最质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胶片电影最纯真的情怀。

一秒钟太短,不够。